|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8-25 23:04: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论述类文本,回答问题。 徽州的天井文化 ?“有堂皆井”是徽派建筑的特色。在众多的徽州古屋祠堂中,天井作为徽派建筑最富个性,最为壮美的构件,充分显示了她艺术构思的奇巧精湛,视觉效果的优美耐看,文化蕴涵的深沉独到。徽式民居天井,多横敞在堂前的下首与大门之间,布口方位宽窄不一,深浅位置可宽可窄,吞吐光线各有千秋。这种变化多端的天井,由井口、井身、明堂组成,客观上在正堂与门厅之间,形成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与内室的隐蔽,与厅堂的庄重截然有别。井底,多由当地紫青或芝麻花冈岩铺垫。蓄水池,为古铜锁型。浅显的石隙设有排水暗沟。有的还在四周筑围着青石条拦板。这些石条拦板,雕有花草鸟兽,经风雨湿润变得厚重而怆凉。井身由堂、阁、顶构成。在三间二厢的庭院结构中,一般一居室一天井。有的厨房部分还留有小天井。大户人家宅屋相连一片,一进一天井,套间组合,环环相扣,有的甚至号称百余个天井。也有特殊地形造成的三角形,或多角形的天井组合。如在绩溪上庄的宅坦村,还见到了一家后堂由大小三个天井构成的三角形状。建筑学家认为,徽州人居家于山中,湿气重,雨水多,故多座北朝南。而天井在室内通风、采光、透气中,起着相当重要的调节作用,创造着内室温和的视觉空间,创造着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建筑技法上,天井是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借以展示出一种似有与似无,恍惚与朦胧的空间美,又是徽州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哲学抽象的艺术物化。 ?天井是徽派建筑的重要格式,与马头墙等成为徽派民居的基本构件,也是徽州人人文思想积淀和审美的主要载体。天井,俗称“天空之井”。由“天留”衍化而来。居室上方正中处,不加遮掩,明亮敞开,谓之“中留”。据考证,中国唐朝居室,就有天井一说。而从中原一带迁徙来的徽州先民,将这一概念,在徽州本土上顺乎山区地理,进一步挖掘深化,返朴归真,赋予了崭新的人文内涵。天井题材,在乡土情趣中,开启了全新的审美视角。透过天井口沿,可见白云袅袅遮角,可听河溪流水淙淙。主人在通转楼顶“破口”借天,引入春风雨露,镶嵌月色阳光,凸现出徽州人把握命运胆略的老练。匠人勾梁结柱,托撑起半空楼板,仿佛想把世界捏在手中,方显技艺高超,用心良苦非凡。主人通过天井拓展外部空间,与自然山水互动。 ?粉墙黑瓦中天井的出现,蕴藏了许多历史的奥秘,饱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徽州人在生存斗争中形成的理念,在宗族自治中凝固的伦理,在山水滋润中养成的习俗,渗透到生活的每一角落,也悄悄融进了天井的建筑实体。“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这成了徽州人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象征。天井巧造“四水归堂”,寓意着暗室生财。锁型井底蓄水,是想锁扣住来之不易的财气。“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是封建商人哲学的直接表露,更是宗法思想在作怪。 ?从建筑学上看,天井,大胆在内室空间上进行变形,进行突破,充分表现了徽州人祟尚自然,追求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理念的勇气,又可以为楼阁、过厢、梁柱的木雕修饰,腾出一块用武空间。她将大自然嵌入院落,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将日月星辰尽收眼底,倍觉浑然一体,心旷而神怡。这是何等想象力,又是何等的心身享受啊。天井,也表达了徽州商绅们的慎独与隐逸的处世心态。高墙重门,似是看破风尘想与世绝缘;破口冲天,似又想突出苦海重围,能有作为;坐井观天,取无为而有为,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徽州人的这种矛盾叛逆心理,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小巧的天井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1.从原文看,下列对徽州“天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井作为徽州古屋祠堂中最富个性的构件,在艺术构思和文化蕴涵上都充分显示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 B.变化多端的徽式民居天井,多横敞在堂前的下首与大门之间,其布口方位,深浅位置,吞吐光线各不相同。 C.天井一般由井口、井身、明堂、井底、蓄水池组成;天井可使正堂和门厅之间形成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 D.?天井在室内通风、采光透气中等方面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创造内室温和的视觉空间,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主要讲徽州天井的构造,并谈到了徽州天井的建筑技法。 B.文章第三段从徽派建筑和审美的角度来说明徽州天井的人文内涵。 C.文章第四段分析徽州天井体现的历史奥秘,人生哲理,伦理习俗等。 D.文章先写天井的外在构造,再写其内在意蕴,最后写了天井的作用。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最富个性、最为壮美的构件,因而才会有“有堂皆井”的说法。 B.徽州人有“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思想,而天井则正以实物表现出这一点。 C.“天井”最早产生于唐朝,而徽州先民则将这一概念在徽州进一步挖掘深化。 D.小巧的天井将徽州商绅们的慎独隐逸、矛盾叛逆心理和聪明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论文化竞争力 田 丰 文化创造力源于实践的创造力。人的实践是文化的动力和源泉,实践的经验为思想文化发展和变革提供感性基础,实践的需求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恩格斯说过,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己的环境而发展的。人的社会实践的创造活动不仅增进人的思维能力,而且打破人的思想桎梏,激发文化创新的勇气和活力,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把巨大的生产力召唤出来的同时也把人的思想文化创造力极大地解放出来。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中世纪思想方式的千年藩篱,同旧日的狭隘的故乡藩篱一起崩溃了。在人的外界视线和内心视线前面,都展开了无限广大的视野。 文化创造渗透于人的文化活动的一切方面,集中体现为知识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知识的创造增进了人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认识,而价值的创造增进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的认识,文化创造力也就是人在创造新观念、新知识、新价值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文化持续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它在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中获得独特性和延续性。文化创造推动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每一代人都创造着自己的新文化,文化创造力的勃兴标志着民族、群体的兴旺,文化创造力的衰竭必然导致民族、群体的竞争能力的退化。文化创造力不仅有赖于时代实践的激活,也有赖于历史的积淀,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群体文化的生生灭灭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能延续到今天并且仍然有影响力的文化,都是以较强的持续力为依托并随着现实条件变化不断使之更新丰富的、在文化冲突和整合中以巨大的生命力保持自身个性特色的“活着"的文化。 构成文化的独特性、特殊性从而获得延续性的基本的要素是渗透于人们思想行为之中 的文化传统,“它是现在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传统以广泛的价值认同为文化共同体战胜内忧外患提供思想纽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新文化的生长提供知识资源,以鲜明的个性为文化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抵御外来文化的同质化提供精神支撑。对一个民族来说,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古迹、文物、典籍、名人等等都属于文化传统的范畴,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形象、公共关系、核心价值、员工风貌以及品牌、信誉、企业家人格魅力等等都是十分宝贵的传统资源。正由可舍弃的基础,它与继承与扬弃、批判和选择不可分割纠缠在一起,因而对传统的评价总是充满着矛盾和分歧。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的作用及作用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历史主体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历史主体创造活动的目的和方式。 传统仅仅是潜在的或可能的文化持续力,它向现实的文化持续力的转化在于人的能动的现实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真正的文化创新是继承传统和创造传统的同一过程。 离开文化创新的实践,任何传统必然失去人的现实关注而式微,在一定的阶段还可能成为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阻力。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创造了生气勃勃的文化时代,也把人类文化推向一个辉煌的高峰,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到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借助行政权力、宗教权力、宗法权力推行道德化的思想,这些文化活动无非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死人”统治着活人,造成了文化创造力的衰退,导致了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总体落后。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要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多元化两种浪潮双重冲击下生存发展,就要更加自觉地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能否把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培养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现代人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提升与各种外来文化思潮对话的能力的实践结合起来,决定了它不断回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新挑战的能力,决定着它不断返本开新的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文化创造力形成的条件的是(6分) A.实践的创造力 B.民族、群体的兴旺 C.价值的创造 D.时代实践的激活
| E、历史的积淀 小题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A.文化创造渗透于人的文化活动的任何方面。 B.传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备的基础。 C.文化传统向文化持续力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 D.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宋明理学造成了文化创造力的衰退。
3、阅读题 聚合水事件 方舟子 1962年,苏联科学家费德亚金报告了他的一个重大发现:把蒸馏水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加热,用一束石英毛细管收集水蒸气,让水蒸气在管壁内冷凝。几天后,他把毛细管内的水分取出加以研究,发现其密度比普通水大了大约40%,在100摄氏度时不沸腾,在零下40摄氏度时才结冰,而且像凡士林一样粘。他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水形态,称之为异常水。他们认为异常水是水的聚合形态。 异常水的发现,引起了英国科学家的兴趣。一些英国科学家重复了实验,结果全都证实了苏联科学家的发现。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甚至宣布聚合水的发现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化学发现”。 美国科学家也很快跟进。1968年,马里兰大学的里平科特等人在《科学》杂志报告说,他们用光谱法研究异常水,得到的光谱与普通水完全不同。他们确认异常水的确是水的聚合形态,命名为聚合水。 一位想象力丰富的美国太空物理学家认为金星上的水很可能就是聚合水,他同时担心,聚合水万一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可能会把自然界中的水都聚合变成聚合水,必然会导致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更实际一点的科学家则设想,聚合水既然像凡士林一样粘,而且100摄氏度不沸、零下40摄氏度才凝固,岂不是最理想的润滑剂和冷却剂?只可惜聚合水只能用毛细管制备,量极少(以毫克计),用来做研究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实用了。 但是,对聚合水的研究热传到美国后不久,对其真实性的怀疑也开始了。1969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他们制造出来的聚合水含有硼、硅、钠等杂质,认为聚合水其实是一种受污染的水。苏联科学家用质谱仪检测聚合水样品,发现聚合水含水量很少,反而含有脂质等杂质。另有美国科学家发现聚合水中含有乳酸钠,这是汗液的成分。 用多种检测方法都证实了所谓聚合水连水分都很少,它其实是胶态二氧化硅,掺杂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二氧化硅是石英毛细管的成分,胶态二氧化硅是在拉毛细管受热处理时产生的,而杂质可能是从几种途径进入的:例如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受到用来密封毛细管的油脂的污染,在操作时实验员的汗液跑进了毛细管等等。 聚合水的存在其实违背了热力学定律,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1973年,德尔亚津在众多证据面前也承认聚合水不存在,而是污染水。 小题1:关于人们对“聚合水”初期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聚合水”是通过把蒸馏水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加热,用一束石英毛细管收集水蒸气,让水蒸气在管壁内冷凝而获得的。 B.“聚合水”像凡士林一样,密度比普通水大40%左右,100摄氏度时不沸腾,零下40摄氏度时才结冰,并且有粘性。 C.某些科学家担心,“聚合水”若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可能会把自然界中的水都聚合变成聚合水,导致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 D.“聚合水”只能用毛细管来制备,所得到的数量极小,只能以毫克来计算,用来做研究都很困难,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实用性。
|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发现所谓的聚合水含水量很少,含有硼、硅、钠、脂质等杂质,是受污染的水。
B.聚合水中进入杂质,是由于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受到用来密封毛细管的油脂的污染。
C.所谓的聚合水,主要成分是胶态二氧化硅,掺杂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其中的水分很少。
D.石英毛细管是由二氧化硅构成的,在将石英拉制成毛细管时,二氧化硅受热会变成胶态。
小题3:下面是 “聚合水事件”在科学研究方面给人的启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研究要遵循科学定律、科学理论。
B.科学研究要严谨认真,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C.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要有质疑精神。
D.聚合水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势磅礴。 ?
B.上片前两句,一为俯视,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
C.“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作者用精练的问句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 ?
D.“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富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曹操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英武的性格特征。
2.词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梁宗岱①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和拉辛。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一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注] 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1.请指出文中第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该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