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25 23:23:2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


参考答案:(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本题解析:
(1)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抒情方式的理解,抒情方式只有两种: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景衬哀、哀景衬乐、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事抒情。诗歌前六句主要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典型的直抒胸臆。判断是否直接抒情只要看诗句中有没有表示感情的词语。如尾联下句有一个“悲”字。尾联的意思是:国家万里山河,处处干戈,我在这样的清冷的夜里,独自一人默默垂泪,忧心如焚。然而,我的心却无人知道。显然,诗句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报国无门,空余悲情,只能叹息的愤慨和无奈。
(2)首联: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月华初上,已生倦意;颔联: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已是深夜,使人更生睡意,倦意渐重;颈联: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尾联:诗人坐卧不安,彻夜难眠。新的一天开始了,但是希望在哪里呢?题为“倦夜”,却不提一个“倦”字,处处藏“倦”,而使人终未成眠,其忧国忧民,心事重重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望江亭》,与王实甫、郑光祖、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B.王实甫的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影响很大。
C.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散曲家。《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
D.孔尚任,曲阜人,清末戏曲家、诗人。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凭《桃花扇》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7分)
咏菊?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重阳后菊花?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小题1:《咏》、《重》两诗都以菊为描写对象,分别表现菊花??的形象特点。(2分)
小题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诗都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分别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耐寒、美丽(“寂寞”也可)
小题2:两诗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咏菊》将新霜初降时芭蕉与败荷无法耐寒、或折或斜的形象与菊花在寒冷中傲然绽放的形象作对比,借此赞赏菊花不畏严寒的品格。《重阳后菊花》一诗将世人只赏重阳一日花的热闹和重阳后菊花美丽依旧却“寂寞东篱”、无人再赏的冷清作对比,借看菊一事批评世人的庸俗、缺少高雅的情趣。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首写别的花都败了,耐寒的只有菊花,所以表现菊花的耐寒。第二首写没有别的花,只有菊花寂寞地开着 。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然后才能够通过内容得出菊花的形象特点。
小题2:试题分析: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新。《重阳后菊花》一诗将世人只赏重阳一日花的热闹和重阳后菊花美丽依旧却“寂寞东篱”、无人再赏的冷清作对比,借看菊一事批评世人的庸俗、缺少高雅的情趣。都用了对比的手法。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面对《归园田居》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尘网”“樊笼”的比喻义相同,都指为官之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憎恨。
B、“羁鸟”“池鱼”的比喻义相同,指为污浊官场所束缚的自我,表达了作者对烦扰的世俗深深的厌恶之情。
C、“尘网”指庸俗污浊的官场犹如罗网,表现诗人对为官生涯的厌恶;“樊笼”与“自然”相对,指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达了诗人对纷扰世俗的否定。
D、“羁鸟”“池鱼”与诗中的“樊笼”形成完整的意象,指受尘世、官场所束缚的失却本性的自我。表达了诗人对返归自然、淳朴、宁静的生活的向往和辞官归隐的志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上阕前三句借助刻画人物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前三句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又到”句点明诗人重到当年分别之地;“不语” 句勾画出诗人驻马立足,默默无言,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踏遍”句写出在清冷的秋季,诗人长久地徘徊在故地,不忍离去。表达了离别之苦,怀念之情,凄凉之意。
2.诗人用“不恨…只恨”形成对举(对比),来突出“西风吹梦成今古”给诗人带来的痛苦。(能从其他角度如反语、比喻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