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08-25 23:25: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毛颖传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视①,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视八世孙羺,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鵕,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贷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兔曰明视。――《礼记·曲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将军恬南伐楚,中山次:停驻
B.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衡量
C.正直、邪曲、巧拙,随其人一:一直
D.子孙最为蕃昌蕃昌:兴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大猎惧楚日削月割,趋于亡
B.载颖归童子莫对,垂头
C.上未尝怪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D.不复召,归封邑不如而厚遇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颇有特色的奇文,它把毛笔拟人化,融合诸多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以一支毛笔的产生、发展、废置为脉络,写成了一篇历史传记。
B.文章既叙说了毛笔在历史文化上的贡献,又以它功勋卓著,却“赏不酬劳,以老见疏”讽刺了统治者的薄义寡恩,为历史上有类似遭遇的人鸣不平。
C.文章善于捕捉、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在形与神上造成既像又不像的独特韵味。开头两段是写人,写毛颖的祖先,后几段则是写物,写毛笔的产生、发展历史。
D.《毛颖传》寓庄于谐,“以发其郁积”,巧用事典,言必有据,处处双关隐喻,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读来使人兴趣盎然。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3分)
⑵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
小题5:⑴毛颖这个人记忆力非常强并且敏捷、敏锐,从结绳记事的年代起直到秦代的事,没有不编纂记录的。
⑵秦灭诸侯,毛颖参与其事,立有功劳,但赏赐不足以酬报他的功绩,还因为老迈而被疏远,秦始皇真是薄情寡义啊!


本题解析:
小题1:C一:全,都。解释是次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用心一也”, 一:动词,专一。
小题2:B连词,表修饰。A连词,表目的/连词,因而。C代词,他们/语气助词。D连词,于是/副词,趁机。
小题3:C没有写人,都是在写物——毛笔。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实际上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原文为:“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
小题5: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要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⑴记、纂、录;⑵与、酬劳、以、见,“以老见疏”为被动句。
附【参考译文】
毛颖是中山(地名)人。他的先人是兔子,辅佐大禹治理东方,(因)养育万物有功,因此在卯地获得封地,死后成为十二神之一。(他)曾经说:“我的子孙是神的后代,不可以和其它生物相同,(生产)是从嘴里吐出来的。”后来果然是这样。兔子的第八代孙子羺,人们传说在殷朝时期它住在中山,得到了神仙的法术,能够隐身、驱使物事,与嫦娥偷情,骑蟾蜍进入月亮,他的后代便隐居不当官。住在城东的名叫鵕,(它)狡猾并且善于奔跑,和韩卢比赛,卢不如它。卢恼怒,和鹊共同谋划杀了它,将它全家剁成了肉酱。
秦始皇的年代,蒙恬将军在南方讨伐楚国,在中山停留,准备举行大型的狩猎行动来威吓楚国,召集左右的庶长和军尉一起,用连山占卜这次行动,预测天时和人和的预兆。占卜者恭贺道:“这次要捕获的,是没有角,牙齿不锋利,穿短布衣的动物,缺嘴并且须长,有八窍象打坐一样坐着,就取他的毛,可以用来作为形成(写)书册的东西,天下都用它来书写(‘书’字一字双意,书写、文字,又指统一文字),秦将兼并诸侯吗?”于是开始狩猎,围捕毛(毛颖)家一族,拔下它们的毛,将毛尖(颖:原意是尖端。此处还暗指毛颖即兔子)装车带回,到章台宫将俘虏献给皇帝,聚集他家族的人将它们束缚起来(暗指束缚兔毫做笔)。秦始皇恩赐让蒙恬将它放入汤池沐浴(暗指将毛笔洗干净),并赐它封地管城(暗指做成毛笔,必需竹管),号为管城子。逐渐得到(皇帝)的恩宠和任用。
毛颖这个人记忆力非常强并且敏捷、敏锐,从结绳记事的年代起直到秦代的事,没有不编纂记录的;阴阳、卜卦、占卜相术、医疗方术、民族姓氏、山川的记载、地志、字和书法、图画、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天下的书,乃至佛学、老子、外国的各种学说,全都详细地记下;还通晓当代的各种事务,官府公函,市井中货物钱财的账目记录,全都为皇上服务。从秦始皇到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下到国民百姓,没有不爱重他的。又善于随人的意,正直、邪恶、委婉、巧妙、拙朴的,全都随人的意。虽然有时被废弃(一边),始终沉默不泄密。惟有不喜欢武士,但是如果被请也经常前往。
毛颖多次升迁被封为中书令,和皇上更加亲密,皇上曾经称他为中书君。皇上亲自决断公事,每天阅览公文以达到规定的重量来限定自己,就是宫里的人也不得站在他的旁边,惟独毛颖和拿蜡烛的奴仆经常在旁边侍奉,皇上休息时才完。毛颖和绛县人陈玄(陈:旧、玄:黑。指墨。墨以时间久为好。绛县以产墨著名。)、弘农县(当时产砚台)的陶泓(砚台)和会稽县(当时产纸)褚先生(指纸)友好相善,互相推崇备至,他们出现的地方必定互相偕同。皇上召见毛颖,(他们)三人不等皇帝召见,总是一起前往,皇上从没怪罪过他们。
后来一次进见时,皇上要任用差遣,就拿起笔拂拭,于是脱下帽子谢恩。皇上看见他的头发秃了,并且所画的画不能如皇上的意。皇上笑道:“中书君老并且秃头,不能胜任我的任务了。我曾经称您是中书(中:中用。书:书写。),您现在是不中书啊?”回答说:“我就是尽心啦(暗指:用尽笔心)。”于是(皇上)不再召见,(他)回到封地,在管城终老。他的子孙很多,分散在中国和外地,都冒充是管城人,惟有住在中山的后代能够继承父辈祖宗的事业。
太史公(《太史》作者)说:“毛家有两族,其中一族是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封为毛,就是所谓的鲁、卫、毛、聃。战国的时候有毛公、毛遂。惟有中山这一族,不知道他们的祖宗,子孙最兴旺。孔子作《春秋》,是见捉到麟而停笔的,而不是他(毛颖)的罪过。蒙将军拔中山(兔子)的毛,秦始皇赐封管城,于是世代有名,而姬姓的毛族默默无闻。毛颖开始以俘虏的身份觐见,最终被重用。秦灭诸侯,毛颖参与其事,立有功劳,但赏赐不足以酬报他的功绩,还因为老迈而被疏远,秦始皇真是薄情寡义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财物耶——博:增加  
B.禄优厚——秩:品级  
C.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自死——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断句: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惧
5.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5.①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②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
[汉]司马迁  
? 朱公①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②。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于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藿。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③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④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竞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蠢的别号。②[家督]长子,因长子有督理家事的缘故,故称家督。③[星宿]我国古代对星座的称谓,共分二十八宿。④[三钱]本指夏商周对钱币所分的三等:赤、白、黄。黄为上,白次之,赤为下。这里指钱库。?
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装黄金千——溢:通“镒”,古代重量单位,合24市两
B.长男既行,亦自私数百金——赍:赠送;给予
C.庄生虽居穷,然以廉直闻于国——阎:里巷
D.每王且,常封三钱之府——赦: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2.下列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一牛车
  ②(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B.①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复见庄生
  ②惠王患之,令张仪佯去秦
C.①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从来
  ②妪每谓余曰:“某,而母立于兹。”
D.①吾日夜固以望其丧来也
  ②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项,全都表现陶朱公子长子吝金害弟的一项是(  ? )
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②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
③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④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
⑤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⑥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D
4.(1)朱公长子离开庄生家,不再去拜访庄生,而私自留在了楚国,把他私下带来的黄金拿去送给楚国掌管事务的贵人。
  (2)朱公长子认为楚王本来要行大赦,二弟理所当然会被放出来,把那些贵重的黄金白白送给庄生,一点用处也没有,于是他又去与庄生相见。
  (3)假使是派小儿子去,他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坐着坚固的车,骑着良马,经常外出逐猎,不知道财产是从哪里来的。(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公谨之孙也。父擅,武功令。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道士尹崇博学先达,素多坟籍。一行诣崇,借扬雄《太玄经》,将归读之。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指稍深,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伏之。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一行由是大知名。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一行逃匿以避之。寻出家为僧,隐于嵩山,师事沙门普寂。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开元五年,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一行至京,置于光太殿,数就之,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一行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所以特加其礼。又太平骄僭,竟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上纳其言,遽追敕不行,但依常礼。其谏诤皆此类也。
一行尤明著述,撰《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时《麟德历经》推步渐疏,敕一行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又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衍历经》。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赐谥曰“大慧禅师”。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多坟籍 坟籍:典籍
B.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起:起用
C.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访:拜访
D.竟以得罪得罪:获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与一行谈其奥赜不如因善遇之
B.一行逃匿以避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C.数就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D.置于光太殿不能喻之于怀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僧一行“聪明”和“切直”的一组是
A.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
B.此后生颜子也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
C.玄宗令其族叔礼部郎中洽赍敕书就荆州强起之又太平骄僭,竞以得罪,不应引以为例
D.一行尤明著述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沙门悟真以习梵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4分)
(2)睿宗即位,敕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一行固辞以疾,不应命。(4分)
(3)永穆公主出降,敕有司优厚发遣,依太平公主故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我探寻了许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
(2)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用生病为借口坚决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
(3)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备优厚礼品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旧例。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C所在的上下句“一行至京,置于光太殿,数就之,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大意是说,(玄宗)数次来拜访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一行)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隐瞒。所以,这里的“访”应为咨询。所以,选择C。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也可以对有把握的采用排除法。A第一个“因”,于是、就,副词;第二个“因”趁机,介词;B第一个“以”,用来,连词;第二个“以”凭据、依据,介词;C第一个“之”,他,代词;第二个“之”,到,动词;D两个“于”都是,在,介词。故选D。
小题3: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聪明”和“切直”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聪明”和“切直”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A项次句没有表现切直,C项首句没有表现聪明,D项次句没有表现切直。所以,正确选项是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积年”、“晓”、“吾子”、“见还”、 “敕”、“征”、“固辞”、“应命”、 “出降”、“有司”、“发遣”、“故事”。
【文言参考译文】
僧一行,姓张,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乐人,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的孙子。父亲张擅,是武功县县令。一行小时候很聪明,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当时道士尹崇是博学、德行高、学问深的知名先辈,向来有很多典籍。一行拜访尹崇,借了扬雄《太玄经》回去读。数日后,再来拜访尹崇,归还他的书。尹崇说:“这本书意思较为深奥,我探求了很多年,尚且不能通晓,您应该试着多加钻研,为什么这么快就还给我呢?”一行说:“我已明白它的义理了。”于是拿出撰写的《大衍玄图》和《义决》一卷给尹崇看。尹崇大惊,于是与一行谈论其中精微的义蕴,十分嗟叹佩服一行。对人说:“这个后生是颜渊啊(颜渊,孔子最杰出的弟子)。”一行由此大大地闻名于世。
武三思钦慕他的学识品行行,来请求与他结交,一行逃跑藏起来,躲避了他。不久出家为僧,隐居于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师学习。唐睿宗即位后,命令东都洛阳的留守(官职名)韦安石按照礼仪征召僧一行。一行坚决用生病为借口推辞,不遵从睿宗的命令。后来步行前往荆州当阳山,依傍悟真和尚学习梵律(印度传来的音律学知识)。
开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类),礼部郎中张洽赍,拿着皇帝的文书到荆州强行起用他。一行到长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数次来拜访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一行)的回答都很恳切率直,没有隐瞒。开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关部门优厚送嫁,按照太平公主当年出嫁的旧例。一行认为(太平公主时)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女儿,所以特地增加礼节。并且太平公主骄横僭越,后来因为这获罪,不应该引以为例。玄宗采纳了他的话,于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规模,只依照平常的礼数。一行的直言规劝,都像是这样。
一行尤精通著述,撰写了《大衍论》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当时《麟德历经》推算天象历法渐渐出现偏差,于是命令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撰写新历法,又命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制作黄道游仪,用以考察七曜(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运行的度数,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算《周易》的“大衍之数”(一种推演阴阳天地之数的方法),确立衍(不太清楚什么意思,大概也是一种推演方法),用来以顺合它,重新撰写《开元大衍历经》。十五年后死去,时年四十五岁,玄宗赐给他谥号“大慧禅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5分)
与冯宿论文书 ?韩愈
(1)辱示《初仕赋》,实有意思。但力为之,古人不难到;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真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
(2)昔扬子云著《太玄》,人皆笑之,子云曰:“世不我知,无害也;后世复有扬子云,必好之矣。”子云死近千载,竟未有扬子云,可叹也!其时桓谭亦以雄书胜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岂止与老子争强而已乎?此未为知雄者。其弟子侯芭颇知之,以为其师之书胜《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见于世,不知其人果如何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即使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
(3)近李翱从仆学文,颇有所得,然其人家贫多事,未能卒其业。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一二年业之,庶几乎至也。然闵其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以之争名于时也。
久不谈,聊感足下能自进于此,故复发愤一道。愈再拜。
(注:冯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公同年进士?扬子云:名雄)
小题1:第(1)划线句通过作者自己怪诞的遭遇,表现了??的矛盾。
小题2:(3分)简要说明第(2)段的举例论证的作用。
小题3:对第(2)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了解这个世界,这对我无所损害,后世还会有扬子云出现,一定会喜欢我的。
B?世人不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妨碍。后世还会有像我一样的人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文章的
C?我不了解这个世道,但也不会有害于我。后代会有一个叫扬子云的人来喜欢我的文章的。
D?世人不了解我,这对我是没有害处的,以后我还会出现,他们会喜欢我的。
小题4:结合全文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倡导写古文的韩愈认为,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而更难的是不为世人所认可。
B?韩愈认为相对于《太玄》,《老子》不足道,是因为他尊崇儒家道统。
C?这封信是韩愈对于古文的好处不为人知,由所感发而作,从中也流露出他的坚强和自信。
D?这封信文笔简洁廉悍,强烈的感情贯穿始终。
小题5:结合课文《师说》的主要思想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作者列举李翱、张籍学习状况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作古文、文坛流俗
小题1:举扬子云不但为当世人非笑,千年来未得知音,从而得出真正的作者不求人知的结论。并表达了将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主张。(3分)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赞赏他们能够从师学习(2)感叹弃俗尚而写作古文的寂寞(3)激励同道(答出一点2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注意文中提到时俗,即写作与时俗的矛盾。
小题1:举例子用来说明观点,归纳出作者的观点,即不求人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主旨,作品的主旨为不求人知。
小题1:“向古人学习写作古文已经很困难了”错。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赞赏、激励的角度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