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9-24 04:47: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避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教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其礼 循:遵循
B.圣人不民而教易:交换
C.学者于所闻溺:拘泥
D.太子,君也 嗣:继承人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因”字,与“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击沛公于坐
B.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为长句,歌以赠之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B.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C.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D.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小题4: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3分)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3分)
(3)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12分)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洛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掾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曰:“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遮大将军,自言愿复留作一年以赎太守罪。河南老弱万余人守关欲入上书,关吏以闻。大将军用武库令事,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相心善其言,为霁威严。居部二岁,征为谏大夫,复为河南太守。
(《汉书·魏相丙吉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捕,致其罪案:核实
B.久获罪,乃自免去恐:惊恐
C.使当世贵人我,殆矣非:责怪
D.相心其言善:认为是好的,对的。
小题2:下列各项表现魏相为官处理政事细心、严厉的是(   )
①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②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
③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
④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
⑤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小题3:以下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相年青时研习《易经》,有才学,在郡中担任小吏,被举荐为贤良;后担任茂陵县令,治政严明,社会一片安定
B.在魏相第一次担任河南太守期间,丞相车千秋去世,其儿子正担任武库县令,因魏相要给他治罪而擅自离职跑了。
C.有人诬告河南太守魏相残杀无辜,当地许多吏卒百姓为之伸冤;而大将军霍光却因武库令事,给魏相治罪下狱。
D.魏相再次担任茂陵令时,有贬谪之意,情绪低落;好友丙吉劝导他谨慎行事,终会得到朝廷的重用。



3、单选题  为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 .假如
B .假装
C .借助,利用
D .假的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倘见之欤倘: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驰
小题2:下列每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异之
他植者则不
C.晚乃遁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
皆出于此乎
小题3:请选出下面四组中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官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佯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文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



5、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小题1:在孔子及其弟子心目中颜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
小题2:从“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评价学生的原则是什么?(3分)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