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小题2:文章以“知音”为题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二胡声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本色南瓜
杨文丰
①黄昏做饭,削起南瓜,南瓜特有的清甜气息,就在厨房里弥漫开来。闻着南瓜的清甜气息,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②早春布谷声里,农人会从瓮里请出灰白或黄白色的南瓜种子,晒晒太阳后就将之浸入刚刚好不至于烫手的温水,一般浸种需大半天,然后转移入盆钵,这是催芽,约莫过两个昼夜便可发芽。
③童年时,我喜欢跟祖母去菜畦种南瓜。祖母将发了芽的南瓜种子,从陶钵挖起,植入湿润酥松的畦里,每穴植一两粒。种植方式是以木棍扎个穴,点播,浇透水后,再覆盖一层含草木灰的薄薄的营养土,畦上还要搭一片半遮阳的稻草棚。
④南瓜性情温和朴实,对土地要求不高,对这个世界的索求也不多。你只要选好四边开有排水沟、地下水位低些、稍稍肥沃的畦地,整整平即可作南瓜地。
⑤南瓜种子植入菜畦后,不出几天,心形的叶子就出来了,一天天见长。夜露朝露经常有,再浇几回水,南瓜叶儿就日益增多,热闹起来。这嫩生生的南瓜叶儿,单叶互生,两面密被茸毛,叶缘及叶面泛着白斑,边缘则是不规则的锯齿,以手抚之,尽管感觉很柔软,然却微微扎手。又过几日,花冠钟状、雌雄同株异花的南瓜花儿就开了。这粉黄粉黄中稍泛微红的南瓜花,千百年来,一直都在静静地开,悄悄地开,有些寂寞地开。
⑥南瓜花凋谢后,花座下的南瓜雏形便彻底露面了,如同走向少女、日益俊俏圆满起来的农村小姑娘;也有些像灯笼,内充乍寒乍暖的山野之气,沐浴时紧时慢的天籁之声,由虚而实;还仿佛大有容纳天地苍茫之势,一步步丰满成扁圆形。而且,瓜纹也相应地由密而稀,由深而浅,皮表纵沟相邻,如柚瓣隆起。愈长愈实,愈长愈静。色,则由嫩绿而青绿而黄绿,及至秋风(微博)初起,则呈出黄褐色。粤东客家民谣:“四月吃南瓜。”在过去那“一穷二白”的日子里,在南方,尤其在粤东山区,南瓜一直是和青黄不接、仓中乏粮的“四月荒”联系在一起的。那时节,对天地人要求不多,却长得大、实、美,静静地蹲在天幕下地上的南瓜,既是自然界无私馈赠人间的奢侈食粮,也是农家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度荒食物。经常是农人把半大不小的南瓜,从地里抱回来,洗去泥土,若皮嫩自然用不着削皮,也舍不得削皮,置于案板,切得案板“笃笃”响,尽量切得大块些,投入锅里,有时还投入一把两把米,或者再撒进一把番薯干,就让大柴火小炭火煮粥。常常米还未煮烂,农家饥饿的孩子,就躲着大人,揭起蒸气直涌的锅盖,迫不及待地用木勺捞南瓜充饥。那时,好多农家甚至基本要靠南瓜充饥度日。
⑦南瓜还是那个南瓜,然而,随着生活的富足,在今天,许多人吃南瓜,已是为了食疗,或者是为改善食谱。
⑧每当妻从街上买回南瓜,可以烧蒜白吃,南瓜烧蒜白,色彩分明,最能吃出清香甜鲜。也可与绿豆混入压力锅,熬汤,熬汤的老南瓜,千万莫去老皮,那老皮吃起来,最粉得有滋有味呢。然而,南瓜在今天却谁也不会多吃了,大家知道吃多了易生中医说的“湿气”,而这些,在生活贫穷时,是谁也未及计较的。
⑨今天吃南瓜,我还时常想到“本色”两字。想到自己现在虽栖居繁华的大都市,但本质上还是从山野走出来的,是山野的儿子,不能忘记苦难的过去,不能淡忘清淡的本色。——南瓜的本色是什么?我以为就是清淡吧。南瓜从地里抱回家,置谷堆里或厨房,日子愈久,其色愈金黄——清清淡淡的金黄。南瓜,以其金黄色的清淡,教人回味:无论是否艰苦的岁月,都得对一瓜一果感恩;在幸福指数较高的日子,更得生活得清淡。
⑩纵使千年万年后,我想,这南瓜,仍当在土地之上,舒展藤叶,摇摇曳曳,朴素结实,敦敦实实,宛如黄金……
小题1:请赏析文章第③段划线的句子。(3分)
小题2:文章第⑤段划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特点?(2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
小题4:分条概括文章中“南瓜”的特色和功用。(4分)
小题5:“本色南瓜”中的“本色”到底指什么?请说出你对“本色”的现实意义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挖起”“植入”“扎穴”“点播”“覆盖”“搭草棚”等一系列动词,贴切地表现了祖母种南瓜的全过程,也表现了祖母对南瓜的精心呵护。
小题2: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南瓜朴实,不事张扬,在悄无声息中孕育果实的特点。
小题3:①在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从“削起南瓜,南瓜特有的清香气息”写起,引出对一段难忘生活的回忆,进而抒写对南瓜的深情,行文自然,不会让人感到突兀。②从内容上,紧承标题“本色南瓜”,点明其特点“清甜气息”;“陷入了沉思”则是全文内容的总起。
小题4:
①性情温和、清淡,具有清甜气息。②种植方式简单,对天、地、人要求不高。③静中生长、静中开花、静中结果,不事张扬。④外形日益俊俏,愈长愈丰满敦实,色泽愈放愈金黄。⑤艰苦岁月养育苍生,富足日子食疗养生(供人改善食谱)。
小题5:“本色”即清淡。对南瓜清淡本色的回味,是对已逝去的艰苦生活的感怀;南瓜代表了艰苦朴素的精神和不忘根本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今天和将来都不可缺少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处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腻的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题2: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小题3: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这里主要突出其结构作用,一是紧扣题目,总起全文,二是为后文作铺垫。
小题4: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小题5: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发明了一种什么交通工具运送粮草?作用如何?
参考答案:
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这神奇的木牛流马帮助蜀国解决了兵员不足的问题,打破了敌人对给养线的封锁,将蜀军急需粮草准时送到,为蜀国稳定政权,平定骚乱,立下了赫赫战功。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木牛流马的发明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注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显著特点。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我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一是老子的“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顺天说”,二是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制天说”,三是《易传》提出的“天人和谐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观点各有差异,但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
《易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朴素而精辟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人也要服从客观规律;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在今天,这些思想,特别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为人处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传》主张天人和谐。要达到天人和谐,首先要解决“穷神知化”的问题。《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深,指万物变化之神妙;几,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苗头。极深研几,即“穷神知化”。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幽深莫测,怎样的变化细微,都要穷研而知之。唯此,方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在当时就能提出“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量。
人既要遵循自然法则,又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为此,《易传》又提出“裁成辅相”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应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要求。“裁成辅相”的观点,既要求深刻地认识自然,又要求能动地协调自然,朴素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易传》认为人生的理想应当与天地相合,达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传统的天人和谐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它肯定天道之创造力充塞宇宙,而人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并能够将仁的精神推广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人生要“顺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的目标。
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向来主张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重视自然资源的作用。自然资源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资源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自然资源包括一切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了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外,其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还决定了其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森林所提供的防护、救灾、净化、涵养水源等生态价值以及自然景观、珍稀物种、自然遗产等所体现的精神性价值等。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既要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贮存量,又要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还要通过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原文有关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都有自己的“天人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B.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种“天人观”都普遍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虽然这些观点各有不同。
C.自然资源可以说是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格局、对人类生存和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D.只要想办法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的贮存量,运用生态学模式重新设计工业,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就能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
2.下列对《易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易传》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思想,其中的天人和谐思想,对我们今人的为人处世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B.只有深入、细致地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细微之处,才能够通天下之志,才能够成天下之务。
C.《易传》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违”、“不过”,讲究天人和谐,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D.《易传》中提出的“穷神知化”的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对《易传》中的“天人和谐”的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实现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人必须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顺应自然。
B.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既要顺应自然,又要改造自然;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又不能破坏自然。
C.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其客观规律,人也要服从客观规律,达到天人和谐。庄子的《逍遥游》中的主体思想就与此观点一致。
D.人道应该效法自然之道,然而这种效法又不全是被动的,而是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正如《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参考答案:1.D
2.C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