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七)
①沛公军霸上 ②吾得兄事之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范增数目项王?⑤常以身翼蔽沛公?⑥籍吏民,封府库 ⑦越国以鄙远⑧既东封郑⑨与郑人盟⑩函封之 A.①④⑥⑨⑩ /②⑤/③⑧⑦ B.①④⑥/②⑤⑨⑩/⑧/③⑦ C.①④⑥⑨/②⑤⑩/③/⑧/⑦ D.①④⑥⑨/②⑤⑩/③⑧/⑦ |
3、阅读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选自《苏轼文集》)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私:暗中勾结
B、独恨其不蚤耳——恨:遗憾
C、增曷为以此去哉——曷:什么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矫:掩饰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
A、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而擢以为上将——自以为得之矣。
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诸侯以此服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下列句子全都属于作者认为“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的理由的一项是
[? ]
①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②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③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
④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
⑤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⑥ 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书记载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之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疑忌之心,削弱了范增的兵权。但苏轼认为,项羽对范增的疑忌在受到离间前就已经存在。
B、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楚怀王孙心为义帝,但诸侯的背叛也由此而起,所以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
C、苏轼认为义帝心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从他专派刘邦入关、识别提拔卿子冠军等事情上可以看出。因此从项羽杀卿子冠军,就可以预见他必将杀义帝。
D、苏轼既批评了范增未能及时离开项羽反而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的浅陋,也肯定了他在项氏霸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认他确实是人中豪杰。
4、把上面文言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20-24题。(13分)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①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②,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③者斩焉,彗④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⑤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鸣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释: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③篚:竹制的盛器。④彗:扫帚。这里作动词。⑤封:培土。
小题1:作者以竹的□□、□□、□□、□□的特点比喻君子之德。(2分)
小题2:庭院中的竹子“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小题3:“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2分)
小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庭院中种竹子的人,大多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B.相国死了以后,他的故居捐赠出来,给人居住。
C.本文以“竹似贤”一句,统领全文,娓娓道来。
D.本文从多方面写“养竹”的方法,内容详实丰富。
E.作者在长安的居所,原是关相国私人住宅的东亭。
F.“见贱俗人之目”意思是,被低贱的俗人所见。
小题5:文中说对人才要“异之”,“异之”的意思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
?。(3分)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吾其还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君既若见录——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杀沛公于坐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