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5:10: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袁乔,字彦叔,辅国将军桓温请为司马,不就。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曰:“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大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居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温从之,使乔领二千人为军锋。
师次彭模,去贼已近,议者欲两道并进,以分贼势。乔曰:“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者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势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温以为然,即一时俱进。去成都十里与贼大战,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乔因麾而进,声色愈厉,遂大破之,长驱至成都,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7.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引:延请? B.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劝:劝阻
C.蜀虽险固,方胡为弱?方:比较? D.师次彭模,去贼已近?次:驻扎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B.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C.此又似是而非?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
D.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9.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袁乔有胆识、有谋略的一组是
A.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
B.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C.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
D.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
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袁乔看出桓温是个野心家,因而起初请他做司马他不肯去,直至桓温镇守京口,再次请他出任司马,有了用武之地他才出山。
B.袁乔认为当今天下的灾难是两大敌寇,两大敌寇中又以李势为最大危险,蜀国又物产丰富,形势险要,处在上游,容易为害,所以必须先攻下来。
C.有人担心攻蜀胡人就会乘机进攻,袁乔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胡人必然会认为晋朝有所防备,捞不到好处,即使胡人进攻,留守诸军也能防备。
D.当距敌已近,有人主张两路并进时,袁乔主张集中兵力在彭模与敌展开大战。关键时刻,他麾师而进,声气愈厉,遂大破敌军。


参考答案:7. B
8. C
9. B
10. C


本题解析:7.劝:劝说。
8.A率领。B……的人。C转折,承接。D……以后。
9. A隐忍待时 谋略过人? B胆识过人 谋略过人? C当时战况 胆识过人? D胆识过人 战功卓著。
10.A看出桓温野心家没有根据。B原文说比胡人弱容易对付。 D彭模不是与敌大战地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咸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山涛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后坐事?坐:因犯……罪
B.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宿:素有的
C.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居:担任
D.一年之后众情乃寝?寝:平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随帝意所欲为先?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①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①帝虽悟而不能改?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D.①太子位于是乃定?②质于齐,兵乃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州辟河南从事?B.涛正色保持之。
C.不遗疏远单贱?D.上疏告退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②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 ?④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   ?⑥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故其为人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他很少结交朋友,只是结识了阮籍这批竹林贤士之后,这才有人生的归宿感。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德望乡闾,他也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为人正直,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山涛还是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以及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些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参考答案:DACDB


本题解析:1.D(平息)2.A(A.动:作为、当作;判断词:是。B.都是介词“把”。C.都是连词“却”D.都是副词“才”)3.C(A.从事,古:官名;今:干某项事业等。B.保持,古:文中是“保护”意;今:维持某种状态使不消失或减弱等。 D.告退,古:辞去官职;今:集会中途退场等。)4.D①讲山涛有器量、卓然不群。③讲山涛处世的老道圆滑。)5.B(A.“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不合原意。 C.“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 不合原意。选人上的失误有晋帝干预的因素,“我行我素”是指山涛在外人非议时所采用泰然处之的态度,是不辨己之得失而照做自己的工作。D.“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一句不确。)
参考译文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嵇康后来犯了罪,临被杀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山涛年四十,才做了郡主薄。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史。当时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问候。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将军(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未完成,我不过是接承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不但不合礼制,而且也不祥。国家的安危,一定要依古制。”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太子亲自去拜谢山涛。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廷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 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十余年中,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好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任凭皇帝挑选。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还以为山涛凭自己好恶任意选人。有人把这事在皇帝面前作为攻击山涛的借口,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仍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人们的闲话才平息下去。山涛在朝担任要职,晚年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不想让杨氏掌权,多次规劝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却不能改正。他以年衰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退位,皇帝又不准许。皇帝曾在宣武场讲习武事,山涛有病,让他乘车跟随。他就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的军备,议论很精确。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治今山东平原北)令,贪污枉法,贿赂公卿,以求好名声。也送给山涛丝一百斤,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橱顶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追究。山涛拿出丝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当初的印封还完好。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9分)
柯邑之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还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候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B.桓公遂与之盟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舍相如广成传舍

小题2:对“三存亡国,一继绝世”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小题3: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出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小题4:翻译句子(5分)
(1)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3分)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
(1)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是可以背弃的。但国君却不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但 国君却不把他视为仇敌。这样,国君就可以在天下显扬信义了。
(2)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本题解析:
从前,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邑缔结盟约。鲁国的大夫曹刿对庄公说:“齐国进攻鲁国的军队已到城下。现在,城池即将被攻破,敌军压境,您不准备保卫鲁国吗?”庄公说:“唉!我活着还不如死!”曹刿说:“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您就对付齐国的国君,我来对付齐国的臣子。”到了会盟的时候,两国国君登上盟坛,两国宰相相互作揖。曹刿手握出鞘的宝剑走了进去,在坛上逼近齐桓公,说:“城池攻破,大军压境,大王还打算进攻吗?”管仲说“既是这样,那您有什么要求呢?”曹刿说:“希望齐国归还汶阳的田地。”管仲对桓公说:“您还是答应他吧。”齐桓公便答应了曹刿的要求。曹刿请求结盟,齐桓公就与鲁国缔结了盟约。结盟后曹刿弃剑离开盟坛。桓公身边的臣子说:“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可以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请求大王您允许我们背弃已订的盟约,发兵伐曹刿。”管仲说:“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是可以背弃的。但国君却不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但 国君却不把他视为仇敌。这样,国君就可以在天下显扬信义了。”于是齐国没有背弃盟约。天下的诸侯不约而同地归顺了齐国。齐桓公主持鄄邑之会,幽地会盟,诸侯没有不参加的;主持阳谷之会,贯泽会盟,连边远的国家都来参加。齐国向南讨伐强大的楚国,因这楚国才敬奉菁茅的贡品;向北讨伐戎国,替燕国开路。齐桓公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的国家得以延续,尊奉周王朝,九次会合诸侯,使淫乱动摇的周王朝的天下得以巩固,他的功德仅次于三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寻源追根,他的信义却是从柯邑的缔结盟约开始建立起来的啊。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八创(受)/持千金之资物(钱币)?
B.刑人如恐不(尽)/沛公则车骑(放弃)?
C.窃大王不取也(认为)/失其所(结交)?
D.其匕首提秦王(掷击)/大礼不辞小(谦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与“蔺相如固止之”的“固”相同的是
[? ]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而戍死者十六七
C.汝心之固,不可彻
D.国不以山溪之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