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9-24 05:10: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袁乔,字彦叔,辅国将军桓温请为司马,不就。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曰:“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今天下之难,二寇而已。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今溯流万里,经历大险,彼或有备,不必可克。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恃其完固,不修攻战之具,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擒之必矣。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此又似是而非。何者?胡闻万里征伐,以为内有重备,必不敢动。纵复越逸江渚,诸军足以守境,此无忧矣。蜀土富实号称天府,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今诚不能为害,然势居上流,易为寇盗。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温从之,使乔领二千人为军锋。 师次彭模,去贼已近,议者欲两道并进,以分贼势。乔曰:“今深入万里,置之死地,士无反顾之心,所谓人自为战者也。今分为两军,军力不一,万一偏败,则大势去矣。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温以为然,即一时俱进。去成都十里与贼大战,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乔因麾而进,声色愈厉,遂大破之,长驱至成都,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众各万余。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7.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引:延请? B.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劝:劝阻 C.蜀虽险固,方胡为弱?方:比较? D.师次彭模,去贼已近?次:驻扎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A.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B.智者了于胸心,然后举无遗算耳?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C.此又似是而非?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 D.论者恐大军既西,胡必窥觎?李势既降,势将邓定、隗文以其属反 9.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袁乔有胆识、有谋略的一组是 A.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夫经略大事,故非常情所具 B.若袭而取之者,有其人众,此国之大利也?将欲除之,先从易者 C.前锋失利,乔军亦退,矢及马首,左右失色?不如全军而进,弃去釜甑,赍三日粮,胜可必矣 D.若以精卒一万,轻军速进,比彼闻之,我已入其险要 温自击定,乔击文,破之,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袁乔看出桓温是个野心家,因而起初请他做司马他不肯去,直至桓温镇守京口,再次请他出任司马,有了用武之地他才出山。 B.袁乔认为当今天下的灾难是两大敌寇,两大敌寇中又以李势为最大危险,蜀国又物产丰富,形势险要,处在上游,容易为害,所以必须先攻下来。 C.有人担心攻蜀胡人就会乘机进攻,袁乔则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胡人必然会认为晋朝有所防备,捞不到好处,即使胡人进攻,留守诸军也能防备。 D.当距敌已近,有人主张两路并进时,袁乔主张集中兵力在彭模与敌展开大战。关键时刻,他麾师而进,声气愈厉,遂大破敌军。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咸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山涛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后坐事?坐:因犯……罪 B.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宿:素有的 C.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居:担任 D.一年之后众情乃寝?寝:平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随帝意所欲为先?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①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①帝虽悟而不能改?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D.①太子位于是乃定?②质于齐,兵乃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州辟河南从事?B.涛正色保持之。 C.不遗疏远单贱?D.上疏告退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②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 ?④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 ?⑥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故其为人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他很少结交朋友,只是结识了阮籍这批竹林贤士之后,这才有人生的归宿感。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德望乡闾,他也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为人正直,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山涛还是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以及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些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9分) 柯邑之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还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候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B.桓公遂与之盟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舍相如广成传舍
| 小题2:对“三存亡国,一继绝世”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
小题3: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出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小题4:翻译句子(5分)
(1)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3分)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分)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A.被八创(受)/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
B.刑人如恐不胜(尽)/沛公则置车骑(放弃)?
C.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失其所与(结交)?
D.引其匕首提秦王(掷击)/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与“蔺相如固止之”的“固”相同的是
[? ]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B.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