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5:15: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参考答案: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每两处为1组,1组1分;错1处则该组为0分。】


本题解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虽”、“而”、“宋初”、“尝”、“太祖”这些标志性词语是断句的关键。
考点12: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府第,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一部二十篇的《论语》。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赵普)曾经上奏推荐某人去做某官,太祖没有采用。赵普过了一天又重新上奏推荐,(太祖)还是没有采用。再过一天,赵普又用此人上奏,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下来拾走它们回去了。他日补全了撕碎的奏章,如同开始一般上奏。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出——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
B.置杯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若不阙秦,将取之
C.臣请入,之同命——刘备天下枭雄,操有隙
D.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德何如,可以王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成为佳吏。魏国初建,为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土,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践阼,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属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逃跑,躲避。
B.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贷:宽恕。
C.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   科:犯罪事实。
D.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隆:使……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今也制民之产
B.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不出,火且尽
C.帝乃下诏?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魏国初建,为尚书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3.以下—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高柔反对严刑重典、反对滥用刑罚的一组是
①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
②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
③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
④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任尚书郎时,军中乐手逃亡。太祖患犹不息,主张科以重刑。高柔力谏,主张减轻处罚。
B.—边是旧法,一边是力谏,太祖明辨是非,勇于纳谏,没有株连逃亡士卒之亲属,宋金及家人因而活了下来。
C.文帝时期,一部不正确的法令导致诬告成风。高柔上疏主张废除那部法令,文帝不从,高柔无奈,于是杀身成仁。
D.高柔身为魏国重臣,历经几代皇帝。他为人宽容大度,处事温婉仁让,正直无私,敢于反对皇帝滥杀无辜。
15.将下面一段文言文成现代汉语。(8分)
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此以诚实为本者也。故诚实者,天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
(唐)武则天《臣轨·诚信章》


参考答案:
11.C? 12.D? 13.B? 14.D15.(8分)诚信是君子用来侍奉君主安抚百姓的。(2分)上天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高远;(1分)大地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深厚;(1分)春夏秋冬四季不说话,可是人们赞赏它的守时。(1分)它们都把诚实作为根本。(1分)因此诚实是天地奉行的准则君子崇尚的品德。(2分)


本题解析:高柔字文忠,陈留圉地人。太祖平定袁氏后,让高柔做了菅长。县中一向听说他的大名,几个奸诈的官吏(听说他要来),都自动离去了。高柔对手下的人说:“过去邴吉执政时,官吏犯了过错,还尚且宽容他们。何况这些官吏,对我来说还没有过失呢。希望你们把他们再召来来吧。”这些官吏就都回来了,他们都自我勉励自己,后来都成了好的官吏。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高柔做了尚书郎。又被授予丞相理曹椽。军中的军乐手叫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了,按旧的法令,军中的士兵逃跑,要追究他的妻子儿女的罪过。太祖担心这样做还有能阻止士兵逃跑,想再加重刑罚。宋金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弟弟都被官府捉拿,主事的人奏请朝廷全部杀掉他们。高柔启奏太祖说:“士兵从军人逃跑,实在令人痛恨,然而我私下听说他们中也有后悔的。我认为应该宽恕他们的妻子儿女,一可以使贼人对他们不信认,二可以诱使他们回心转意。像前面做的那样,本来已经断绝了他们的希望,而他们又害怕回来后再加重处罚他们,我恐怕现在在军中的士兵,见到一个人逃跑,害怕受连累杀掉自己,也就随着他们一起逃跑,以后再想杀逃兵也不可能了。这种重刑不仅不能够使逃跑停止,反而会助长士兵逃跑。”太祖说:“你说的很对。”即停止了这种连坐的法令,不再杀宋金的母亲和弟弟,蒙受这个法令活命的人很多。文帝登级后,民间有很多妖言惑众,文帝很痛恨这件事,有散布妖言的就杀,并且赏赐那些告发的人。高柔上书说:“现在有散布妖言的就杀,有告发的就赏。这样使那些犯了过错想悔改的就没有了改正的机会,又打开了凶恶狡诈之人互相诬告的风气,这实在不是一个去掉奸恶减少案件,捉拿坏人治理好国家的办法。我认为应该除去这种赏赐告发妖言的法令,来开启您做为天子滋润万物的仁义之心。”文帝没有马上听众,而互相诬告的人更加增多。文帝才下诏书说:“胆敢用诽谤的话来诬告的,按所诬告的罪对他们治罪。”于是,诬告之风才断绝。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2013·温州二次适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②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③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与?”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 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 ②张唐:秦臣。③甘罗:甘茂孙,时为吕不韦家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者,必于赵       径:取道,经过。
B.今臣生十二岁于矣兹:此,这。
C.攻城邑,不知其数堕:同“隳”,毁坏。
D.今王臣五城以广河间赍:获得,得到。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相吕不韦企图联燕攻赵,先设法让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又想派张唐到燕国为相,而张唐却借故推辞,这让吕不韦很生气。
B.甘罗洞察时局,善于攻心。他以祸患相威胁,说服了张唐;他针对赵王担心秦、燕联盟不利于赵的心理进行游说,也使其就范。
C.赵王用甘罗之计,划出五座城邑以扩大秦国的领地;从燕国要回太子,出兵进攻燕国,得到上谷三十六座城邑,将其中十一座送给秦国。
D.张唐拒绝相燕,文信侯束手无策,都是对甘罗的有力衬托;而张唐和赵王先后折服,则正面表现了少年甘罗能言善辩、智勇过人。
小题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秦 燕 不 相 欺 则 伐 赵 危 矣 燕 秦 所 以 不 相 欺 者 无 异 故 欲 攻 赵 而 广 河 间 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做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入秦为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想联合燕国共同攻伐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于赵国,(由于过去伐赵结下仇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抓我。”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三年工作,燕太子已入朝为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呵斥他走开说:“我亲自出马他尚且无动于衷,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古时候项橐七岁时即为孔子师,我今年已十二岁,就请您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马上就呵斥我呢?”
甘罗拜谒张唐,问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不如他。”甘罗问:“阁下果真自知功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知道。”(甘罗又问)“(阁下您看)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今日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甘罗问:“阁下确认这一点吗?”张唐说:“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距离咸阳七里的地方绞死了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不肯前去,我不知道阁下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就麻烦您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这一使命。”于是让车库准备好车,马棚准备好马,内府准备好礼物,选择好起程的日子。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文信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了吗?”赵王说:“听说了此事。”(甘罗又问:)“大王听说张唐将去燕国任相的事了吗?”赵王说:“也听到了风声。”(甘罗分析道:)“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相好,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为大王计)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赵国一道攻打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秦国也打发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参考答案:
小题1: D
小题2:C
小题3: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为可断可不断)
小题4:(1)就请您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马上就呵斥我呢?(2)(当年)应侯打算攻打赵国,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距离咸阳七里的地方绞死了武安君。


本题解析:
小题1:赍:送给。
小题2:原文“归燕太子”是说秦国放回了燕国的太子丹;原文“什一”是“十分之一”而不是“十一座”。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1)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
?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3分)
?


参考答案:⑴显示隐者的生活富足,家庭幸福。同时也显示自己的知礼。⑵讲丈人自己,人老眼花,没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用的政治理论。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