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六)
2017-09-24 05:15: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知己说
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①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②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馅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③,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④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舍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上,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②恝(jiá):淡漠,无动于衷。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做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受当事之知?当事:主事者、当权者。 ?
B.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轻慢、不敬。 ?
C.而不以君臣之法?绳:束缚。 ?
D.夫固可以礼?屈:屈服。
2.下列各组语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未设醴而去 ②愿十五城请易璧
B.①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众人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①上无知人之明 ②使民重死不远徙
D.①亦未必不终人用也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我献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君王“得遇知己”而应持态度的一组是(?) ?
①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②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③不绳以君臣之法
④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⑤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⑥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A.①③⑤?
B.②③⑥ ?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的“知己”,实际指的是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B.文章从当权者与贤士两方面去写,侧重点在贤士方面,告诫贤士出仕要保持刚正节操,不媚不谄,自负自尊。
C.对那些才智超越一般人,言行异乎寻常的贤士,当权者不能用威势去约束,而要用礼义招致,并真心以道义和他们交往。
D.文章多处用正反对比手法,使说理明白透彻。结尾作者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从而使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B?
4.D
5.(1)受人知遇不难,难的是怎样与知己者相处。
 ? (2)因此士人越自负,那么他人也会把自己看得越重。
 ? (3)拿着尺寸长的短绳子,去系北海的大鹏,即使想让它掉转翅膀飞回来,又怎么可能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①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 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②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③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④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⑤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⑥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⑦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卷甲而趋之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鄙:边陲
D.王安石弛铜禁弛:放松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①皆谓其论出迁就?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此必妄也?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变节。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B.对元昊恳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觉得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打消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怂恿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收场其它战斗,正值上元观灯,继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在陈留建都,错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势可以凭借,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部队依赖粮食,粮食又首要靠漕运,所以他请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②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
③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法子。
(2)下诏催促方平随之蒯主,并答应(他)让他考虑事宜自行处理。
(3)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陲大臣,将不敢事先做提防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A“宜卷甲而趋之”趋:奔赴。如“夜趋高邮”(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所以,选A。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敢于直谏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③和⑤不是。③是说有人怂恿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之事,张方平觉得必然是谣传。⑤表现的是张方平上奏的十四条计策好。所以,正确选项是D。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不是“解散士兵,收场其它战斗,到上元观灯”,而是“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部队就让他们回去,并收场其他劳役,此时适逢上元节日(即元宵节),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所以选C。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厉”、“滁”、句式结构、“趣”、 “便宜从事”、 “罪”、“为先事之备”。
【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应天宋城人。从小聪慧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干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变节,他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筹划(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恳求说:“(应)屈服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变节的籍口,博得短暂的光阴,在这期间(趁此时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法子 。”当时国事富强,都觉得他的意见是迁就纵容,(最终还是)抉择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觉得:“入侵的敌寇的后方巢穴防守必然空虚,该当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执行。夏人入侵边陲,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机会,刘平等部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恳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赖的西夏,却失去了悠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适宜的措施。该当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 ,只要嫌隙凌晨打消,那么封册就在黄昏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确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怂恿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慌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部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考虑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必然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收场。(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陲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赖重兵来立国而已。部队依赖粮食,粮食依赖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方便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肤浅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勋,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利益。”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遵守他的意见执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探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陲,方平清算反省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部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提防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陲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提防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烧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恳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整个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死,长年八十五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维岳故贳之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被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小题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3分)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译:?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
译:?
(3)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略


本题解析:
小题1:(慎,千万)
小题1:(①是直接表现,但不是其大节;⑥可以表现其大节,但不直接。)
小题1:(“卧床不应”错,唯唯是指对劝慰者客气而简单的答语,此处有敷衍意)
小题1:略
附参考译文
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坚守正道。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知府赏识。一天,去拜访知府,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知府教杨维岳替他打官司,可以获得几百两银子。杨维岳推辞说:“犯罪自有公法处置。假使这个人不应该判罪,而我接受他的银子,就会不吉利;假使这个人应该判罪,却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了他,这是用私情干扰公法。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知府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他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
崇祯年间,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任扬州巡抚。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可以不拜见。”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没过多久,北寇的进攻更加急迫,皇上诏令天下起兵救援。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杨维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大事到这个地步,我还要家干什么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
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愿吃饭睡觉。不到一年,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面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①无能为也已 
②何厌之有  
③弃甲曳兵而走 
④三年释其政  
⑤无生民心 
⑥邹忌修八尺有余  
⑦越国以鄙远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⑨必庙礼之 
⑩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A.①④⑥⑩
B.②③⑤⑧
C.④⑤⑥⑦
D.②⑥⑦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比喻的方法来论述的。
B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
C .文中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
D .“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动词。
2.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1)?积土成山,风雨焉。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4)?用心也。
A .兴盛,不能够,寄居存身,毛躁
B .兴起,没有用来……的办法,托付,毛躁
C .兴盛,无法,托付?浮躁
D .兴起,没有用来……的办法,寄居存身,浮躁
3 .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何陋之有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文中以“骐骥”为喻,用意在于(?)
A .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
B .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没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
C .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
D .说明即使天资很高,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能有所成就。
5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A .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 .只有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 .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 .逆境才能成才。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流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生长。
B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骏马跳跃一次,不能够十步远。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坚强。
D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7.翻译下列句子。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D
4.B
5.B
6.D
7.(1)(一块)木材直得(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就可以)(画的圆圈)。
  (2)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3)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4)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