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奉济释重送严公四韵①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②讴歌惜,三朝③出入荣。
江村④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①严武任剑南节度使,亲自至草堂探望杜甫,并在经济上给予接济,两人纵酒吟诗,结下了深厚友谊。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杜甫一路送别,因前已有《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东楼》,故此题称做“重送”。②列郡:指东西两川属邑。③三朝:指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④江村:指成都院花溪边的草堂。
(1)尾联两句中的“独”“残”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颔联中的“几时杯重把”和“昨夜月同行”二句应该互换位置,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独”字写出了诗人在与好友严武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的状况;“残”字写出了诗人面对风烛余年时的悲凉凄切的心境。(意对即可)
(2)示例一:好。符合时间先后顺序。伤别之余,诗人先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再发出“几时杯重把”的问语,以期待日后能够重逢。
示例二:不好。如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会显得直白而缺少情致。另外将两句调换位置,会造成诗歌押韵错乱,破坏诗歌的韵律美。(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 鸪 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本诗颔联两句被后人奉为千古绝唱,请分析原因。(4分)
答:?
(2)本诗借所咏之物,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1)参考赏析:首先,颔联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疏影”“暗香”二词既写出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它清幽的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梅花的神韵。其次,意境美、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的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令人陶醉。故此,后人有赞“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3分)
(2)诗人借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寄寓自己幽独清高、摒浊就清、不慕荣利、孤芳自赏的人格精神。(3分)
本题解析: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可知其言不谬,该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人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另外,《山园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鸣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有关诗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妙在景中有情。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
B.“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风雨,热爱山水田园生活的思想情感。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作者运用典故,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愤。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词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人比黄花。在结构上又照应了“重阳”节气,浑然一体,意味无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项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流露出的是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作者认为,在遭受挫折时,不要悲观捻;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而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