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4 05:26: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奉济释重送严公四韵①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②讴歌惜,三朝③出入荣。
江村④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①严武任剑南节度使,亲自至草堂探望杜甫,并在经济上给予接济,两人纵酒吟诗,结下了深厚友谊。代宗即位,召严武入朝,杜甫一路送别,因前已有《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东楼》,故此题称做“重送”。②列郡:指东西两川属邑。③三朝:指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④江村:指成都院花溪边的草堂。
(1)尾联两句中的“独”“残”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颔联中的“几时杯重把”和“昨夜月同行”二句应该互换位置,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独”字写出了诗人在与好友严武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的状况;“残”字写出了诗人面对风烛余年时的悲凉凄切的心境。(意对即可)
(2)示例一:好。符合时间先后顺序。伤别之余,诗人先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再发出“几时杯重把”的问语,以期待日后能够重逢。
   示例二:不好。如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会显得直白而缺少情致。另外将两句调换位置,会造成诗歌押韵错乱,破坏诗歌的韵律美。(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 鸪 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本诗颔联两句被后人奉为千古绝唱,请分析原因。(4分)
答:?
(2)本诗借所咏之物,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参考答案:
(1)参考赏析:首先,颔联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疏影”“暗香”二词既写出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它清幽的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梅花的神韵。其次,意境美、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的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令人陶醉。故此,后人有赞“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3分)
(2)诗人借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寄寓自己幽独清高、摒浊就清、不慕荣利、孤芳自赏的人格精神。(3分)


本题解析: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可知其言不谬,该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人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另外,《山园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鸣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有关诗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妙在景中有情。词人写风之凉、月之残,都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
B.“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风雨,热爱山水田园生活的思想情感。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作者运用典故,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愤。这一句集中地体现了全词的主旨。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词人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人比黄花。在结构上又照应了“重阳”节气,浑然一体,意味无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项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流露出的是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作者认为,在遭受挫折时,不要悲观捻;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而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