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一落索?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小题1: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3分)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通过“共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通过峨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愁怨。
小题2:①比喻。“眉共春山争秀”,以春山比喻女子的眉毛,意为思妇之眉比春山还要秀丽,写出女子的貌美。“恐花也、如人瘦”,以人喻花,亦可想象思妇美貌。②烘托。“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用“玉箫闲久”从侧面烘托少妇情绪低落,满腹愁思。虽有玉策,也无心吹奏。让它闲置已久。因为意中人不在,更吹与谁听呢?③借物抒情。“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借“亭前柳”抒发少妇的离愁。(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分析诗中人物形象,应该根据诗中词语作具体分析。在此诗中,人物之“眉”十分美丽,可以“共春山争秀”;体态苗条,花如人瘦:于是可知这是一位秀丽苗条的妇女。再由诗中“(眉)可怜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等语可知,这是一位思妇,她因为思念亲人而内心充满愁怨。
小题2:解答此题,可先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方法(诸如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然后再根据自己所长任选两种回答。每种方法都应先指出方法名称,再以具体诗句为例证明。比如在修辞方法上,有比喻、夸张、拟人等;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借物抒情、烘托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二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菊
秋 瑾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
(1)这两首咏菊诗,运用同一典故,表现出诗人对菊花的喜爱。请指出这一典故是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同为咏菊,却风格不同。试指出元稹《菊花》诗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瑾,晚清著名的革命烈士,号鉴湖女侠。有人评伦她的这首《菊》,刻画了一位“斗士”形象。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爱菊的陶渊明。(意思相关即可)
(2)明白晓畅,通俗平淡。(或:明白如话,简洁平易。写一个词就行。)
(3)赞同。作品的第一句用“铁骨霜姿”表现了菊花不同凡响的外观形象,他坚强、孤傲、不怕风雨,敢于战斗;同作者一样,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抓住“铁骨霜姿 ”“耐晚风”,说得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博山①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②,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②鞚:带嚼子的马笼头。
(1)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
(2)词中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②借景抒情。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2)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 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辞》的篇名。
③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小题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下阕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2分)“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写出了意境凄冷,(2分)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1分)
小题1:运用对比或用典的手法,(2分)写出了一个少年时期风流潇洒、意气风发而现在漂沦憔悴、落魄江湖的诗人形象。(2分)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回答出“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回答“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的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下阕运用了对比或用典的手法,再答出情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与郁愤。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因。
(1)这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诗题中“晚秋”的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杜牧对这首诗的颔联极为赞赏,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内容谈一谈这一联在景物组合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文学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作者选取了横越关塞的南归雁阵、紫艳半开的篱边之菊、红衣落尽的水中莲花来表现诗题中“晚秋”的特点。抒发了羁旅思归(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2)这一联景物组合有见有闻,动静结合。其中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这一联借景抒情,“残星几点”“长笛一声”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暗合诗人心绪,大雁南归之景与诗人思乡情怀相一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