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从 军 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长安。②牙璋:皇帝调兵的信符。③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匈奴名城,这里泛指敌人要塞。
小题1: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场面?(4分)
小题2:诗歌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联系全诗内容,试评价一下作者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颈联描绘的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进行侧面烘托。(1分)“雪暗凋旗画”,是从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风多杂鼓声”,是从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2分)诗人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战将士顶风冒雪与敌人搏斗的英勇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豪壮激烈场面。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觉得形势危急,拜命赴边,不惜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的思想。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颈联写“雪”和“风”等景物,衬托了环境的限险恶,或“画”和“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战场的的激烈,或通过“旗”和“鼓”,来象征战斗的激烈的场面。根据题目来看应为边塞诗,多写战争的场景的,所以考生应该结合诗句来分析怎样的战争场景。
点评:表达技巧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表现手法分渲染、对比、象征、用典、衬托、移情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考生要熟悉,灵活运用。
小题2:试题分析:此诗的首联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这使作者心中起伏不平。于是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与敌人战斗。最后说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怎能比得上。
点评:诗词的思想内容的评价应从题目作者正文注释等入手,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结合全诗来归纳思想,不要答偏了。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B.建安文学表现了期盼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奋发精神,后人把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成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中中成就最为突出的诗人是曹植。
C.谢朓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观察细致,感受敏锐, 能真切第描绘出山水之美。他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创作
D.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等人为首的花间词人,选材范围狭窄,表现怨慕离情,词藻浓艳。李煜扩展了了五代词狭小的题材空间,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清代纳兰性德崇尚李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①。
注:①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困惫状态。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这两个字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两个字是“喧”和“狎”字。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
2.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首联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颔联描绘了夏日山中雨后凉爽惬意的景象,“荷雨”、“蘋风”说明风雨不大,让人舒服。颈联写喜鹊喜晴,鸥鸟嬉戏的情景。尾联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此处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艺术感染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细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本诗是怎样以“秋望”贯穿全篇的?结合全诗对此简要赏析。(6分)
⑵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本诗以“秋望”贯穿全篇。首句“楼倚霜树外”,点明秋望的地点是在紧靠着霜树的高楼上“霜树”二字已触及秋望所见,领起次句。第二句写秋望所见的景物。仰视秋日蓝天,如明镜般纤尘不染。第三、四句继续扣住秋望写南山所见之景,并融入了作者的感受。终南山高高耸立,与秋天天空之高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全诗始终扣住秋望,由秋望之地到秋望所见,再到秋望所感。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南海旅次?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小题1:颈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3分)
小题2:请赏析尾联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清晨城头上号角吹响,寒霜消散;城外渐渐消退的潮水中茁漾着月影。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小题1: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内心的归思比作待放的百花,年复一年,被春风唤醒、引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难以抑制的乡思。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其作用。根据第三联中描绘的景象,清晨、寒霜,月影无一不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答心境时要突出烘托与悲凉。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乡思的表达更加生动感人。答时要具体答出比喻本体及喻体,妙在何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