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5:34: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①“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4分
答:
②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特色。(4分)
答:


参考答案:1、“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抒发了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难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答“伤春女子的幽愁”得1分,其他不给分)
2、词的前五句写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燕过、花落、阑影入波的动感画面,衬托出庭院中帘外的清寂冷落;轻风拂动绿帘、疏雨飘洒绿荷的动态和细声,衬托出庭院中帘内空寂闲静的氛围。(2分)也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寥。(1分)(答“动静结合”且有分析给2分,答“以静衬动”或其他不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小题1:本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形象?(2分)
?
小题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
小题3:有人说“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请具体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刚毅果断气魄和胜利在握必胜信念的主帅形象。
小题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军城早秋的景象,既烘托了主帅形象,又渲染了大战来临前阴沉肃穆的气氛。
小题3: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 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的能力。要注意在疏通诗意、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人情感。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问题(5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题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妙,请找出并分析其妙处。(2分)
小题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击”和“翔”。“击”在句中指鹰飞得矫健有力,准确地写出了雄鹰矫健飞腾的姿态;“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这两个词写尽了事物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2分)
小题1:①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1分)②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2分)


本题解析:诗人发问,对自然的发问,自信的展露,理性思考。所以答题时要点出诗人的胸怀与壮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2小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小题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
【小题2】诗题为“夜坐有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
②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③颔联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
④颔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
【小题2】(4分)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的要求,从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中任选一种,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分析,并答出其表达效果。例如,颔联“枝鹊啼干月满林”,很明显是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故采用的是化用典故的手法。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既然是哪些情感,这表明诗人抒发的情感是复杂的,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故答题时,可结合着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分析,首联“楼高风露”写出了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烘托诗人的孤寂凄凉感。颔联,化用古典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和亡国的感伤。颈联“前世梦”“孤剑少年心”表现了诗人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征鸿目断”表现出了诗人对复兴无望的绝望郁闷凄凉心情;“吹尽参差”写出了诗人深夜吹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宋朝灭亡的痛苦与哀悼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