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①“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进行分析。4分
答:
②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特色。(4分)
答:
参考答案:1、“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以情语作结,总束全词,抒发了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难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答“伤春女子的幽愁”得1分,其他不给分)
2、词的前五句写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燕过、花落、阑影入波的动感画面,衬托出庭院中帘外的清寂冷落;轻风拂动绿帘、疏雨飘洒绿荷的动态和细声,衬托出庭院中帘内空寂闲静的氛围。(2分)也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寥。(1分)(答“动静结合”且有分析给2分,答“以静衬动”或其他不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小题1:本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形象?(2分)
?
小题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
小题3:有人说“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请具体分析。(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刚毅果断气魄和胜利在握必胜信念的主帅形象。
小题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军城早秋的景象,既烘托了主帅形象,又渲染了大战来临前阴沉肃穆的气氛。
小题3: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 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的能力。要注意在疏通诗意、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人情感。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问题(5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题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妙,请找出并分析其妙处。(2分)
小题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击”和“翔”。“击”在句中指鹰飞得矫健有力,准确地写出了雄鹰矫健飞腾的姿态;“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这两个词写尽了事物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2分)
小题1:①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1分)②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2分)
本题解析:诗人发问,对自然的发问,自信的展露,理性思考。所以答题时要点出诗人的胸怀与壮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2小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小题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
【小题2】诗题为“夜坐有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
②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③颔联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
④颔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
【小题2】(4分)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题干的要求,从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中任选一种,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分析,并答出其表达效果。例如,颔联“枝鹊啼干月满林”,很明显是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故采用的是化用典故的手法。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既然是哪些情感,这表明诗人抒发的情感是复杂的,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故答题时,可结合着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分析,首联“楼高风露”写出了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烘托诗人的孤寂凄凉感。颔联,化用古典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和亡国的感伤。颈联“前世梦”“孤剑少年心”表现了诗人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征鸿目断”表现出了诗人对复兴无望的绝望郁闷凄凉心情;“吹尽参差”写出了诗人深夜吹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宋朝灭亡的痛苦与哀悼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