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小题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作者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答出上阕的作用,给2分;答出下阕的作用,给2分;答出作者的心情,给1分。
小题1:(6分)
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每答出一个手法并分析,给2分;最多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所问“徒感慨”“空怅望”,其实已部分回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感慨”“怅望”。其实本题要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和注释详细分析。
小题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不难看出“借景抒情”。通过古今内容可知“对比”“用典”。由词中“徒感慨”“空怅望”可知“直接抒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元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愁怀所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本诗写出了采莲少女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本诗将采莲少女和美丽大自然融合,让少女的罗裙与碧绿的荷叶、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照,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清新美丽、欢乐活泼,充满青春活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意思对即可)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题(7分)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小题1:请简要概括画线句中的人物形象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上阕的主要表现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英勇无畏?身手不凡
小题2:上阕主要用了夸张的手法。(1分)用“满郭”人倾城而出争相看潮,生动地极写了观潮时人山人海的空前盛况。(1分)用“沧海尽成空”与“万面鼓声中”中的“尽成空”与“万面鼓”极写了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特别是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1分)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1分)(答题规范1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感知句意的基础上,精读画线句子,找出关键词“头立”“旗不湿”,细细的品味,在江潮面前用头倒立在水中,足以表明英勇无畏的形象;红旗没有被水打湿,表明身手不凡的形象。
小题2:在答题时,要先找出关键词来分析出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满郭”、“尽成空”、“万面鼓”,这些都是夸张的手法;在分析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时,要结合着诗句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如“满郭”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山人海的情形;“尽成空”、“万面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潮水的汹涌和声音气势。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