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4 05:37: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的“上”与例句中的“上”用法相同的是
?[? ?]
例句:上食埃土
A.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
B.物价上涨
C.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江神子①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拟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苏轼在游览西湖时,一位少妇慕名拜见并为其弹奏了一首古筝曲,苏轼由此为她写下了此词。②湘灵:古代神话,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名叫娥皇,一个名叫女英,她们死后成为湘水之神,故称为湘灵。唐代诗人钱起写有《省试湘灵鼓瑟》诗,内有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1.上阕以写景为主,但又不纯是写景。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写音乐,写出了怎样的乐曲特点?是怎样写出这种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下阕“人不见,数峰青”所具有的意境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以景喻人,用芙蓉的美丽,比喻少妇的美丽;“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以景拟人,表面上写白鹭在欣赏少妇仪态之美,实则写出了作者对少妇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少妇的倾慕之情。(意对即可)
2.哀伤、悲苦。直接抒发感受,写自己听到了哀怨的筝曲,但又不忍心去听;拟人手法,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用典故,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意对即可)
3.写弹筝人飘然远去后,只看见青翠的山峰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化用名句,创造了深远的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也对眼前的景与情进行了升华。(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吴筱轩军门序
张裕钊
光绪六年,国家以索取伊犁地,再遣使至俄罗斯。议未决,于是征调劲旅,分布诸边为备,命宿将统之。而山东登、莱、青诸郡,三面阻海,其燕台尤当番舶往来要隘。有诏命山东巡抚周公督办山东军务,而以浙江提督吴公副焉。
吴公于时方留防江南,且行,谓裕钊:“吾实驽下,不任是。又始至,人与地不相习,吾之心实惴惴焉。吾早夜以思,尽吾力之所能为,其济若否,则听之。吾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若是义免乎?”
裕钊曰:“大哉乎!以实心任事,事无大必济,能下人者,众附顺功集焉。公诚率是言而允蹈之,奉以终始,宁惟山东,虽以济天下可也。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自夷务兴,内自京师,外至沿海之地,纷纷藉藉,译语言文字,制火器,修轮舟,筑炮垒,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不实之痼,至于如此。海外诸国,结盟约,通互市,帆樯错于江海,中外交际,纠纷错杂,国家宿为怀柔包荒,以示广大,虽元臣上公,忍辱含垢,一务屈己。而公卿将相大臣,彼此之间,上下之际,一语言之违,一酬酢(zuò,朋友间酒食往来)之失,莫肯先下。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以贤德相胜)者欤?国之所以无疆,外侮之所以日至,其不以此欤?今公之所称,故乃一反是,异乎今之君子者矣。中丞周公,故与裕钊旧也,裕钊夙知之。其执诚与谦,宜亦与公同。二公协恭同德,揖志(同心同德)以辑(治理)东土,裕钊挢首而眄成功之有日。
公行矣!公之往,其驻师必于登州。吾闻登州城闉之上,有蓬莱阁焉,自昔海右雄特胜处也。异日者公与周公大功告成,海隅清晏,裕钊虽老矣,犹思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斯阁,称述今日之言,而券其信,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虽二公,其亦韪裕钊为知言乎?其为乐岂有极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若否济:成功
B.命宿将统之宿:住下
C.帑金数千万糜:消耗,浪费
D.一语言之违:过失,不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劳则居先,功则居后
B.人地不相习
北救赵西却秦当秦相较,或未易量
C.能下人,众附顺功集焉
D.异今之君子者矣
求人可使报秦?胡为惶惶欲何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勉励吴筱轩军门“实心任事”,与同僚“协恭同德”,保卫国防,以使“海隅清晏”,语重心长,极其恳切。
B.作者对吴筱轩军门“以诚自处,而以谦处人,劳则居先,而功则居后”的处事原则大加赞赏。
C.作者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历十有余年,糜帑金数千万,一旦有事,责其效,而茫如捕风”。
D.作者描述了日后成功庆贺的愿景:蹇裳往从二公晏集于蓬莱阁,俾倪东海之上,凭槛而举一觞。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之患,莫大乎任事者好为虚伪,而士大夫喜以智能名位相矜。(5分)
?
(2)置国之恤,而以胜为贤,挞于市而谇于室,忘其大耻而修其小忿,何其不心竞者欤?(5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掌权者喜好弄虚作假而造成的灾难更大,士大夫们喜好拿智能名利权位互相夸耀。(“患”、“莫”、“为”、“矜”各1分,句意1分)
(2)把国家的祸患搁置一边,却争个人间的胜负,在公开场合互相声讨批评,在私下场合相互责骂,忘记了国家屈辱的耻辱,却记恨私人的小愤恨,为什么不以贤德相胜呢?(“恤”、 “谇”、“修”、“何其”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宿:年老的,长期从事某事物的。宿将:久经战阵的老将。
小题2:A都表并列。B前连词,后介词“同”。C前“……的人”,后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D前为介词,与……比;后为句中表停顿。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从文本看出作者是批判那些任事者“只好虚名,不务实际”而不是“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
小题4:(1)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患:祸患;莫:没有什么事联想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为:做;矜:夸耀(联系课文《陈情表》“不矜名节”)。
(2)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恤:动词用作名词,祸患,灾难; 谇:责骂;修:忌恨;同样的词还有“修怨”;何其:多么。
【参考译文】
光绪六年,国家因为索取伊犁地区主权的事务,再次派遣使臣前往俄罗斯。双方商议尚未定下结果,于是征集调精锐的军队,分布四周边境作为防备,任命有经验的老将作为统领。山东登州、莱州、青州等郡县,三面临海,其中烟台更是外国船只往来中国的要冲。朝廷下诏命令山东巡抚周公监督办理山东的军事事务,浙江提督吴公(即题目中的吴筱轩)则作为他的副手。
吴公在当时正留守江南,快要出发的时候,对我说:“我实在是愚钝得很,不能胜任这个职务。再加上刚到那里,周围的人和环境都还不熟悉,我实在是很担心。我白天黑夜地想,要极力而为,至于成功与否,就听天由命吧。我以真诚的态度立身,以谦恭的态度待人,劳苦的事情抢在前面,邀功请赏的事情落在后面,像这样做的话能够免于失败的厄运吗?”
我说:“您的品德实在是伟大啊!以诚实的心做事的人,事情无论大小一定会成功,能谦恭待人礼贤下士的人,众人一定会依附他,做事就能成功。您果真能遵循这句话并诚实地履行它,把它奉为准则,岂止是山东,即使用它来救济天下也是可以的。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掌权者喜好弄虚作假更厉害的,士大夫们喜好拿智能名利权位互相夸耀。自从与外国交往活动兴起后,自京师到沿海地区,各地活动纷纷开展起来,翻译外国的语言文字,制造火器、轮船、建筑炮台堡垒,已经有十几年了,耗费了数千万的国库藏银,一旦发生战事,检查这些工程的成效,却如同捕风捉影一样不切实际。虚夸不务实的弊病,已经严重到了这种地步。海外各国,缔结盟约,开展贸易,船只交错于江河湖海,中外之间的交际纷繁复杂。朝廷一向采取宽容仁厚的政策,以昭示天朝胸襟的广大,即使是首辅大臣,也要含羞忍辱,在对外事务上做的全是妥协退让的事情。然而到了公卿大臣之间,上级与下属的交际,一句话、一杯酒的过失都要耿耿于怀,互相怨恨嫉妒,谁也不肯退让。把国家的祸患搁置一边,却争个人间的胜负,在公开场合互相声讨批评,在私下场合相互责骂,忘记了国家屈辱的耻辱,却记恨私人的小愤恨,为什么不以贤德相胜呢?
国家之所以没有固定的疆界,外来的欺侮之所以一天天加剧,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今天您所声称的为人准则,正好与这些相反,与世人不同。中丞周公,也是我素日所了解的。他为人处事的诚恳与谦恭,也和您相同。您二位同心同德,齐心管理山东这块土地,我翘首期待您成功的那一天。
您上路吧!您这一去,必然会在登州驻扎。我听说登州城有一座蓬莱阁,是古时海上的雄奇壮伟的名胜。到您和周公大功告成的那一天,海疆宁静,人民安康,我即使老了,也会想着赶来同二位在蓬莱阁上一聚,谈起今天的谈话,验证其确实可信,遥望东海,凭栏共饮。即使是您二位,也要肯定我的话有一定智慧了吧?那时的快乐难道还有极限吗?”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三者,无安国——错:错误
B.物之至者也——罕:少
C.上下离,寇难并至——乖:违背,抵触
D.贵民饥——籴:买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有删改)
  注:①镵(chǎ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能窃盗者 刑:处罚
B.死不还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诽誉以导之 经:衡量
D.上而民和  唱:唱歌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礼义修任贤德也
A.背贪鄙向仁义
B.剑阁峥嵘崔嵬
C.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
D.古者设法不犯,刑错而不用?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B.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C.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D.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4.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句子有:①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②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③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5.(1)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
? (2)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
? (3)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