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5:47: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 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 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 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 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 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 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5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治:研究
B.主父偃疾之疾:嫉妒
C.董仲舒以弘为从谀从:跟从
D.仲舒弟子遂者遂:成功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和“为人廉直”的一组是
①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②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
③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④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⑤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书为事
⑥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讲究礼仪,出入仪容举止无不合礼度, 学生们都很尊重他。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 子,认为书中有指责1/1讽朝政之§。
C.董仲舒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担当狠毒暴戾的胶 西王之相。
D.董仲舒对《春秋》很精通,他学以致用,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
小题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3分)
译文:
(2)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3分)
译文:
(3)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3分)
译文: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非攻》)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
(1)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下帷”、“次”、“或”)
(2) 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所以”、“错行”)
(3) 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集”、“义”、“用”)
小题5: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3分,多断少断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从”在句子中是谓语动词,其宾语为“谀”。“谀”意为谄媚、奉承,即阿谀奉承。所以,从:逢迎。
小题2:根据题干的筛选对象要求,本题可采用排除的办法。①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表现“专心治学”;④表现“正直”;⑤表现“清廉”;②是说董仲舒讲礼仪;③是说董仲舒的治国策略;⑥是讲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
小题3:“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言”的不是“主父偃”,是“诸生”。
小题4:这三个要翻译的句子中,双音节词较多,且为得分点,它们和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要用心翻译好。“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所以”,……的原因;“错行”,交替运行。其次就是几个关键词的翻译也要把握好:次,按次序,先后;或,有的人;集,收集;义,名词,经义;用,动词,采用。
小题5:文言断句,知依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首先明确所给句子或语段的大意,这样断句就得心应手了。当然还可结合其它的一些方法来帮助断句,比如抓住名词,如本句段中的“当此”“今”“天下”;抓对称,如本句段中的“谓之不义”与“谓之义”,就可相互参照来断句。
附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作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礼遇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私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学。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粱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A.非恶其声然也
B.知皆扩充之矣
C.旷安宅弗居
D.强恕行,求仁莫近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组加粗词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秦攻取之外——举予人
B.较秦所得——以有尺寸
C.秦兵又至矣——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题
送李愿归盘古序?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5.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行之阳有盘谷。阳:这里指南面
B.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便:方便
C.采于山,美可茹茹:吃
D.触刑辟而诛戮辟:法
6.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①从茂树以终日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①伺候于公卿之门
②能谤议于市朝
D.①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介绍盘谷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又以其名字的由来引出我的朋友李原居住在这里,而完成了文章第一段的叙述。
B.本文的主体段落作者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类人:一是声势显赫,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二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的人;三是怀才不遇,归隐山林的人。
C.文章末段写作者韩愈听了李愿的话后,由此生发,并用歌唱的形式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D.全文属于亲友别离、赠言规勉类的赠序,结构谨严,浑然一体,语言风格与《师说》相同。文末是在朴实的叙述中完成全文的说理的。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形容体态轻盈
小题2:A项均为主谓之间的助词; B“以”均为连词,相当于“来”; C项“于”意为“在”作介词;D项前一个“其”语气词,后一个意为“他的”作代词。
小题3:读本在评析中说此文与“《师说》的风格却大不相同”“作者在朴实的叙述中完成了全文的说理”不对,应是在抒情中完成的
译文:
太行山的南麓有个叫盘谷的地方。盘谷中间,泉水甜美而土地肥沃,草木丰茂,居民稀少。或者说:“因为它处在两山环抱之间,所以叫‘盘’。”或者说:“这个谷,境地幽静而山势险阻,是隐居的人盘旋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隐居在这里。
李愿曾经发过这样的议论:“人们称之为大丈夫的,我太知道了。那就是要施利益恩泽于人,让自己的名望声誉昭著于世。他们坐在庙堂朝廷之上,任免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发布诏令。到了外地,就树起旗旄,罗列着弓箭,武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供应服侍的人,拿着各自的东西,夹道奔驰。喜有赏,怒有罚。才智杰出之土拥满跟前,道古称今地赞扬他们盛大的功德,教对方听起来很入耳而不厌烦。此外还有那些眉毛弯弯脸蛋儿丰满的美人,声音清脆而体态轻盈,外貌秀美而内心聪颖,飘动着轻轻的衣襟,低拖着长长的袖子,扑面粉白而描眉黛绿,舒适地养在一列列的后房里,失去依仗而妒忌别人受宠,为了博取怜爱而斗美争妍。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倒并非厌恶这些而故意逃避,只是人各有命,不可能侥幸得到。
“要是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从山上采来的,甘美可口;从水中钓到的,鲜嫩可食。生活作息没有一定的时间,只要舒适就行。与其当面听到赞誉之辞,不如背后不遭人毁谤;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不受官车官服的束缚,也没有遭刀锯刑戮的危险,天下治乱不须知道,贬谪升迁一概不闻。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了。
“另外一种人则在公卿的门前伺候,奔走于势利途中,脚刚迈出又犹豫不前,口刚张开又嗫嚅不语,处于污秽之中而不知羞愧,触犯刑律而将遭诛戮,即使这样还想万一能侥幸发迹,直到老死而后已,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昌黎韩愈,听了这番话而不觉心气为之一壮,就敬他的酒为他唱了这首歌说:“盘谷中间,有你先生的家园。盘谷的土地,可以种植。盘谷的清泉,可以洗濯可以盘桓。盘谷山势险阻,又有谁来争夺你先生的住所?又幽又深,空阔得能广为包容;又弯又曲,走过去又绕回到原处。赞叹盘谷的乐趣啊,快乐久长。虎豹的脚迹远去啊,蛟龙逃遁深藏。鬼神守护着啊,呵禁不祥。注意饮食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给我的车辖上好油啊还喂好我的马,跟随先生你去盘谷啊,让我一辈子在那儿栖息徜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数岁,亦不失/亡:阵亡
B.牧门不出,固称疾/杜:关闭
C.以数千人之/委:丢弃
D.赵使人捕得李牧/微:暗暗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赵王复强起使将兵/怀王悉发国中兵
B.赵乃李牧为大将军/悉心诚之话倚托
C.封李牧武安君/谁为大王此计者
D.王翦急击赵/不如而厚遇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六组,全都正面表现李牧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①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②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③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④匈奴小人,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⑤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⑥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是赵国防御匈奴的优秀将领,为了官吏管理的便利,他把士卒的粮食都运到将军的幕府里贮存。
B.李牧非常爱护士兵,但胆略不够,每当匈奴入侵,他都要求战士们立即进入营垒,不敢与匈奴作战。
C.由于赵王的误解,李牧被革职,后来赵王醒悟了,又再次起用李牧,李牧在赵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后,才就任。
D.李牧被二次起用后,虽用兵有方,多次击退敌人,但由于他仍不听从王命,惹怒赵王,因而遭秦反间而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C
4.C
5.(1)新将都领兵出战,屡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不能耕种、放牧。
  (2)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歼灭匈奴十几万人马。
  (3)秦国把大笔金钱送给了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