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叹庭前甘菊花
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小题1:请概括这首诗中甘菊花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诗的五、六两句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生不逢时,不被欣赏,无所依靠,饱受风霜的形象。每点1分)
小题2:反衬(对比也可),用“野外”“众芳”细琐却被采回摆放厅堂,反衬甘菊花的生不逢时,不被欣赏。对“众芳”细琐被采回摆放厅堂的现象的不满,对甘菊花的遭遇表达了惋惜与同情。(答象征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鉴赏诗歌的意象的题目,要抓住诗中描述意象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通过词中的词语“移时晚”“不堪摘”“空长”“缠风霜”,可以看出是生不逢时,不被欣赏,无所依靠,饱受风霜的形象。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和情感的综合考核的题目,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诗总体上看应该是托物言志的诗歌,但题干问的是五六句,应该答表现手法,应该是对比或反衬,对比的效果是突出某一方的特点,应该是突出“甘菊花”的不被欣赏的形象特征,情感就是对“甘菊花”的同情和对世人做法的批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古诗鉴赏(8分 )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注】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小题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略加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身在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世(或感时伤世、忧时、忧国忧民);④漂泊天涯(或独宿驿馆);⑤秋景凄凉。(每点一分,共5分)
小题1:直接抒情,二、三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每点一分,共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所以要分条筛选。题目给出4分,可从四个方面找出。病身、归梦、岁时、凄凉、行人、疏桐等字眼显示出诗人一人在外,孤独并且身感病痛,感概往事,心烦意乱
小题1:本题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在抒情方面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抒胸臆,而首联尾联的缺月、鸣蝉、桐叶等意象则营造寂寥凄清的氛围,衬托出烦乱心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答:?▲?▲?▲?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之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4分)
答:?▲?▲?▲?
(3)作者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来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参考答案:
(1)(2分)对比。愁。? (2)(4分)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3)(4分)秋色入心即为“愁”,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后两问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湖寺清明夜遣怀
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小题1】结合全诗概括诗人“遣怀”的具体内容。(4分)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全诗中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对家乡的思念、对弟妹的愧疚、漂泊的愁苦。
【小题2】运用了反衬、感官的综合运用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奠定了全诗凄凉的基调,统领全诗“愁”和“思”的情感。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诗作者作于清明节之夜,清明是祭祖的日子,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诗人在这样一个春色渐明但凄风仍在的夜晚,在他乡的古寺里,怀念自己的家人,感叹世事变幻,人生无常,慨叹人生就如浮萍和飞蓬,不能够自己主宰命运,只能由命运推动者漂流到四面八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首联“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诗人用了反衬的手法,柳暗花香,应该是春天非常美好的景色,但在这样一个日子里,诗人形单影只,独身一人栖居在荒野的古寺里,再美好的景色和花香,这能增添心中的忧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王清惠①
太液①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 晓辗关山月。问姮娥③、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注:①王清惠,宫中昭仪(女官)。南宋灭亡后,作俘北上。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遂在 驿站墙壁上题写本词。②太液,原皇宫太液池。③姮娥,即嫦娥。
小题1: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哪个词语可看作“旧时颜色”的具体描绘?(3分)
小题2:“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句,除了化用《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之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3分)
小题3:“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句的思想情感与上文相比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联 系全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曾记得(1分),忽一声。(1分)晕潮莲脸(1分)。
小题2:①借代,以“鼙鼓”代指元军(1分);②夸张,以“忽一声”便招致“繁华歇”的可悲结局,凸显南宋灭亡的迅速。③夸张,“揭天”似乎是把天这个盖子都要掀开了,渲染元军的浩大声势,(1分)④双关,“繁华歇”表面上是指太液池中的荷花凋谢,实际上指繁华生活、逸乐时代的结束。(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需有分析,只答出修辞手法,不作分析不给分。
小题3:由(上片的)今昔巨变的悲慨与无奈,(1分)(下片前半部分)国破家亡的愤懑与控诉,阶下囚的悲怆与无助,(1分)转而想到追随月里嫦娥,去过同圆缺、共患难的生活(1分),以出世而去过清静寂寞的生活,作为对命运的最后抗争。(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两句分别统领往昔和如今情景的描写,构成古今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小题2:
“忽一声鼙鼓揭天来 ,繁华歇。”鼙鼓,军中所击的鼓,借以指军事行动 。白居易《长恨歌》中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忽然一声鼙鼓惊天动地,元兵汹涌而来,直捣临安。使住在深宫里的高贵妃子 ,猛然发觉,一朝繁华已烟消云散了。“忽一声”突如其来 ;“揭天来”,元兵的汹涌气势;“繁华歇”,则高度概括德祐之变。“繁华”二字,既指繁华生活,也指逸乐时代。“龙虎散 ,风云灭”,由江山巨变,泻出胸中的亡国之恨。南宋朝廷已经土崩瓦解,君臣流散,大势已去。《易经》上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龙虎散”,指南宋君臣溃散 ,“风云变”,比喻政治上的威势消失。
小题3:
“问姮娥、于我肯从容 ,同圆缺。”对王清惠来说,一位“ 晕潮莲脸君王侧 ”的皇妃,一朝沦为敌俘。是忍辱求荣?还是保持节操?她仰望天空冰冷的月亮,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月里嫦娥呀,您容许我追随你,去过同圆缺,共患难的生活吗?
古人曾讲:“作诗 ,不可以无我 ”(见清·袁牧《随园诗话》)。诗乃诗人个性之写照。词亦如此。如东坡居士为人洒脱,不拘小节,其诗为豪迈一派。柳永多出入市井,其诗则偏于婉约,写情尤多。清惠的词,艺术个性较为突出,将其婉惜、悲痛、惊恐、凄苦复杂感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既可信 ,又维妙维肖。文贵有情 ,这首词传唱良久之原因 ,盖由于此吧。王清惠作的此词,又是其身分的反映。王清惠毕竟是一位昔日受宠的嫔妃,一个弱女子,此时捏在敌人的手掌心里,能做什么?委身求荣非其所愿,出世而去过清静寂寞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反抗么?虽然软弱,但这种反抗不更符合王清惠其人的性格么?后来王清惠就去当女道士,了结了一生。可见她写这首词时,也就是当她“ 问姮娥 、于我肯从容 ,同圆缺”时,已经打定要脱离尘世。对她而言,这样做实在唯一可行的办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