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⑴ 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白雁”—— 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
(2)上句念想起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和伤时忧国之感。
本题解析: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伤春暮、怀人。“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2、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此词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公元1082年(元丰六年)六月作。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A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的精神风貌。
B“长记平山堂上”五句,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美好回忆,又以此比拟今日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这种以实写虚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C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江面广阔明净,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如此奇峰突起的转换目的是为了凸显白发老翁奋力搏击风浪的豪情。
D“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点明全篇主旨: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②。
注?①“偶”即“遇”。②“持竿叟”,严子陵曾在若耶溪附近地域的富春江隐居垂钓。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能揭示全诗主旨的一个词语。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的景与情简要赏析。
答:?
?
参考答案:“幽意”(或“幽”)。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清幽之景:晚风习习,吹拂着游船,船几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南斗星闪耀,水潭上月光溶溶、烟雾茫茫,还有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由夜景的清雅,作者更觉世事纷扰,不如这种幽居独处、不问世事、随遇而安、放任自适的归隐生活,由此表达自己追慕“幽意”的人生意趣。
本题解析: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
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
(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的字, 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的字)
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答题模式
1、指出该字(或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词)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或该词)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二首(其一)
[宋]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②缩羽翰。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罢官。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三、四联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颈联间接抒情,以“剑”“鹯”自喻,抒发感情,尾联直抒胸臆。两联抒发了诗人心志高远,心念社稷,却被罢官贬职,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