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题目(5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小题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试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小题2:比喻和情景交融。
本题解析:
小题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昔日的荣华富贵,是思恋过去的故国家园,是悔失曾经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小题2: “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己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此外,运用声韵变化,做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②。
[注]?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
(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第二问:画面构成: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
(2)第一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乐景衬哀情也可)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宿云梦馆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错,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一、二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诗句?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抒写了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所盼不能实现的愁绪。第一句借“北雁”“岁欲错”点出季节和时令,第二句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归梦”暗示思家之切;“杳”表离家之远。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诗人渴望团圆的情感就自然显现出来;而秋凉岁昏,更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意对即可)
2、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呜,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恩远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沦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锦?薛 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本题解析:
(1)“寒”、“微”两字表达效果的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
(2)“忧”应该作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是各种织女的心理,一是作者自己的心理。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作者对织女们的同情是很好理解的,另外一种感情就很隐蔽了。既然作者笔下的织女们生活这么辛苦,那么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样,我们就能分析出作者对奢靡生活的批判之情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