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6:27: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珠穆朗玛蜂上的魔方 徐畅 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倒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大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 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来。 我毫无睡意,百无聊赖,掏出背包里的魔方,笨拙地拼好蓝色的一面。我眼睛酸涩,看了一眼窗外,老太太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手中的魔方。 “你也会玩这小玩意儿?”她问。 “会一点儿。”我并不想跟这古怪的老太太多说话。 “我怎么都玩不会,我儿子会,他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无论多复杂。”她自豪地说。 “他到哪里去都带着魔方,跟你这个一模一样。”她又说。 “一般的魔方,长得都一个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我为自己不恰当的比喻而诧异。老太太笑了,这是她第一次笑,虽然谈不上慈祥,但也总好过冷脸。 “你一个人去西藏做什么?”我没话找话。 “去看我儿子,我跟别人都这么说的。”她说。 我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要真去看儿子,为什么说得那么不确定呢?况且我只是随口问问,又不是真的关心她。 “就你一个人啊?那么远,还那么大年纪。”我问。 “今年整七十。我命硬,老头子二十多年前就死了。我中午给他送饭时,他躺在麦地里,身子已经硬了,双手抽成两只鸡爪挠着胸口。我是一个人过的。”她平静地说,仿佛在讲别人的老伴去世的故事,“那时候小军才三十岁出头。他跟疯子一样,哪里都想去,媳妇也不要,后来离婚了。”“小军,”我说,“你儿子?对对,当然。”“每年都要出去一趟,不是新疆就是西藏,还去过几次外国什么鬼地方。”她说。 “旅游吗?” “不是,”老太太看看窗外雪山远去的黑影,“去登山,登了很多座山。每登一座山,他都往家里寄一张明信片,现在一捆明信片有五块大饼那么厚。”她用手比画五块大饼的厚度。 “你儿子是登山家啊?我们跟你去拉萨还能见见他。”我说。 老太太摇摇头,数着手指头说:“对,就是2001年。” “怎么了?”我问。 “我骂了他一顿。他要去登珠穆朗玛峰,就是那个最高峰,我不同意。”她眼睛眨巴着,“他还是去了,也给我寄了明信片。”她看着我手里下意识转动的魔方,“也带着这么个玩意。登……登项了。” “你儿子登上珠峰了。”老太太瞬间伟大起来。 “是的,后来登山队去我家了,队长提溜着我儿子的一大包东西,都是登山用的。还有就是一个魔方,六面颜色都对好了,他们说是在峰顶拼好的。” “为什么他不亲自跟你说?这么光荣的事情。”我问。 “他死了。”老太大的双眼像干涸的枯井,纵使再难过,也无法产生任何水分。我右手一颤动,我明白,老太太说是去西藏看儿子,实际上是要去看珠穆朗玛峰。 “总共死了三个人,都是在下山的路上,雪崩——你可晓得?”她说。 “晓得。” “三个人都埋在雪里头,挖出来时手还保持着往外扒雪的姿势。”她补充说,“我老头子死了,我儿子死了,村里人都说是我把他们克死了,是我命硬。我早该死他们前面,我这叫人嫌弃的死老太婆。” 我汗湿的手握着魔方,安慰的话是多余的,我缓缓拧动着魔方,等待她继续讲下去。“我儿子真正拼了一辈子魔方,从六岁就爱玩,一直玩到三十六岁,他也算这方面的高手了。”老太太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却失败了。 我把魔方递给她,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眼前。她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原本拼好的蓝色面也被打乱了。她连续转了十来下,想恢复原来的蓝色面,但是越拼越乱。 “我跟你说过,我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她把魔方还给我。 我看了一眼手表,凌晨两点半了。后来,老太太趴在座位上睡着了。我搜刮脑海里拼魔方的所有公式,甚至用手机在网上找了各种拼魔穷图解。 两个半小时后,天亮了起来。老太太理理满头白发醒过来,她看到桌子上魔方的红橙蓝绿黄白六个面都拼好了。她欣喜地望向我,抹一把干涩的眼睛,又转过脸去凝视着窗外。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一段写多名乘客途经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意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 B.文中的景物描写,意蕴颇丰,从“夜越陷越浓”到“天亮了起来”,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 C.一样的魔方,对不同的人而言意义不同。对“我”来说它只是旅途中排遣无聊的工具;对老太太的儿子而言,却代表着一种不断超越、挑战极限的精神。 D.老太太因“儿子”迷恋登山不顾家而痛骂了他一顿,导致“儿子”负气离家去登珠峰,结果不幸遇难,这让她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
| E.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捧在跟前“双手微颤着转了几下”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太太内心复杂的情感。 小题2:文中老太太两次说到她儿子“半分钟就能拼好一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蕴含的不同心理及重复出现的作用。(6分) 小题3:小说中老太太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请结合文本就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某一特点进行探究。(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E 给3分,答C给 2分,答B给 1分 小题2:不同心理:①第一处表现了老太太初与人搭讪谈及儿子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自豪;②第二处则表现了老太太因思念儿子,内心极为痛苦,但又不愿以之示人,想要用夸耀儿子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微妙心理。(4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作用:①重复出现,突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怀念和自豪之情,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②前后呼应,突出了“儿子”玩魔方水平之高,照应了小说标题。(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心直口快。看到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途径唐古拉山口时抓住输氧管吸氧,直言他们这些年轻人身体都不行了。②命运悲苦,内心痛苦。丈夫与儿子相继离世,孤单无依,生活很痛苦,双眼像干涸的枯井;因村里人说自己命硬克死丈夫、儿子而自责、内疚。③外表冷漠,言行古怪。旅途中面无表情,很少笑,称四十岁上下的人为“少年”,且不满邻座男人对她的质问,并以自己的“逻辑”回应,不管他人是否尴尬。④坚强。平静地向“我”讲述丈夫和儿子离世时的惨状;尽管内心十分痛苦,在人前仍努力想挤出一点笑容。⑤深爱儿子。与“我”谈到她儿子拼魔方时充满自豪;七十岁高龄,还要去看“儿子”,去看珠穆朗玛峰。(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4:示例一:小说以“魔方”为线索,贯穿全文。(2分)①“魔方”引出了“我”与“老太太”的对话,进而引出了老太太对儿子的回忆,故事情节随之自然展开,最后,“我”为了安慰老太太而花了一个晚上拼好魔方,给她惊喜。(2分)②在老太太的叙述中,魔方多次出现,与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相始终。(2分)可以说,“魔方”是链接“我”“老太太”和“儿子”三者的纽带,整个故事围绕魔方展开,情节发展更为自然也更为紧凑集中。(2分) 示例二: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一明一暗,构思巧妙。(2分)①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来展开,“我”在火车上偶遇老太太,从起初觉得她很古怪,不关心她,到听完她的讲述后想方设法为她拼好魔方的六面,表现了“我”对老太太由不理解到敬重、同情、关怀的情感变化过程。(2分)②暗线围绕“儿子”展开,老太太断断续续的讲述,为“我”和读者呈现出另一个故事:“儿子”从小爱玩魔方;三十多岁时疯狂地迷上了登山,并为此与媳妇离了婚;登过很多山,每到一处都给母亲寄明信片;后来不顾母亲的反对去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在峰顶拼好魔方;下山途中遭遇雪崩去世。塑造了一个坚定执着、不断挑战生命极限的登山爱好者形象。(2分)两条线索时有交叉融合,使行文更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2分) 示例三: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2分)①老太太一出场就面无表情,言行古怪,让周围的人觉得阴沉;随着交流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她屡遭不幸但性格坚强,外表冷漠却内心充满着爱。(2分)②“我”起初觉得老太太古怪,不想理睬,勉强敷衍她;后来却对她肃然起敬,满怀同情。(2分)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不仅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主题更为突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表现了作者对当下人们身体素质较弱这一现实的忧虑”无中生有,偏离了小说的主题;B项“象征着‘我’与老太太之间从心存隔膜到彼此理解的转变”拔高了环境描写的作用;D项“因……导致……”强加因果,不合文意。 小题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放在原文中,第一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文中使用的词语是“她自豪地说”,写出老太太那种自豪的心理;第二次说这句话说是在老太太讲述完自己儿子死之后,内心无比痛苦,对儿子极其思念,但老太太又非常刚强,想要用夸耀儿子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微妙心理。重复出现就有强调作用,前后照应,呼应题目。 小题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心直口快;命运悲苦;外表冷漠,言行古怪;坚强。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3.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小题4: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本文中结构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小说以“魔方”为线索,贯穿全文;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一明一暗,明线围绕“我”与“老太太”来展开,暗线围绕“儿子”展开;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在平实的对话中展开故事情节。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能够自圆其说。分析文章结构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扣中心,以纲带目。(2)理思路,弄清结构。(3)抓标志,分析结构。(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邓海建 ①城镇化是最近最热门的议题,与城镇化相关的提案也最多。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直言,“参加两会21年,研究城镇化28年,深感今年城镇化最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然而与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指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即“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落实人口城镇化”以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行”,推动城镇化实至名归。 ②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镇化。仅此观之,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二是有关户籍等政策逐步调整,公平的“城门”在制度层面逐渐打开。 ③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等现实差距,更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发改委领导近日更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发改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今年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这些信号都表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 ④城镇化当然要圈地扩容、要盖楼建房,但是,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显然不是房地产化。以城镇化的方向来修复地产股估值等逻辑,显然忽略了以下几层思考。一者,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带来一个更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场房价进入快速上涨甚至暴涨期。房价问题的背后,还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内,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那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稳妥”之意,当然在于纠偏类似失衡,在平抑房价的同时,引导地产业理性归位。 ⑤二者,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有数据显示: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今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恐怕还要再等等“市民化”的进程。换句话说,“城镇化”固然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一个过程,但这种“转化”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高城镇化质量,使之健康发展”。 ⑥三者,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称,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标志着城市进入成长关键期,“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们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还得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⑦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2013年03月09日 ?人民网) 小题1:“城镇化”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议题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2: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又与传统的新闻文体有明显的不同。新闻评论在表现新闻事实上有什么优势?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小题3:作者以“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代言’”为标题的意图是什么?你认为“城镇化”应该为什么代言?(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中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②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③背负着拉动增长的重任。④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⑤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⑥市场房价快速上涨甚至暴涨。⑦“市民化”的进程跟不上城镇化的发展速度。⑧“城市病”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每点1分,表达要准确简略,过多照抄原文扣1分。) 小题2:示例1.①新闻要求客观地反映现实,一般不掺进作者的观点。而新闻评论观点鲜明,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②作者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表明“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③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化的错误倾向,同时起了监督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 示例2.①新闻以报道当前事件为主,而新闻评论的材料既有当前,又可以有史料等;②作者在文中用了充分的数据和历史资料,说明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远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③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更清晰的认识,有理有据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有助于“房地产化”问题的解决。 示例3.①新闻报道要求简洁,而新闻评论篇幅较长;②作者分三点分别对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③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这一新闻事实。 小题3:(1)作者以“城镇化不是为房地产化‘代言’”为标题,意图是:①表明了文章的中心——针对的是当下错将“城镇化”往“房地产化”方向发展,以致出现的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②提出明确的观点态度,③从而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2)①城镇化应该为进城人口的权益代言,②为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代言,③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代言。
本题解析: 小题1:答案在第一、二、三自然段中,需要学生能从中概括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小题2:答出“不同点”3分,其中“新闻特点”1分,“新闻评论特点”2分;结合文本1分;“好处”1分,考生答出其他的特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 小题3:答出标题意图4分,其中指出针对的对象2分,提出明确的观点态度1分,吸引读者1分;第二个问1点1分,任答两点2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唐宋古文运动 ①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②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尝试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③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的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④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6.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古文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了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推动了文学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利。 17.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是在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宋代的古文家们不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更大的文学成就。 18.文章第③段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批判对象是什么?(2分)有什么作用?(4分) ?▲?▲? ?▲?▲? ?▲?▲? 19.你认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实践对文学创新活动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作简要评述。(6分) ?▲?▲? ?▲?▲?
参考答案: 16.B 17.C 18.①主要批判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的现象。(2分)②照应上文“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2分)有力说明唐代古文运动没有完成应有任务,为下文交代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做伏笔。(2分) 19.①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为指导;(2分)②必须有大量的直接的实践者的推动。(2分)③文学创作绝不可以辞害意,任何的形式都必须服从于思想和内容的要求。(2分)
本题解析:16.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非韩愈柳宗元开创 17.宋代古文家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泰山日出(节选) 徐志摩 (1)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微有些白,宇宙只是莽莽苍苍的。但这时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2)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3)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4)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 (5)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6)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7)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去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8)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9)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送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10)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超……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平地,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11)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送走光明的胜利…… (12)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体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13)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小题1:第二段中“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这个句子该如何理解? 小题2: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把抒情主人公“我”幻想成一个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文中有一个很有力的句子,即日出时“我”发出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三个短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小题4:在这篇散文中,对日出的壮丽景象作了大量的描绘。 (6分) (1)文中为什么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来形容色彩? (2)文中又用“鱼龙” “神驹”“雀屏”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其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这个句子形象地表达了巨人迎接东方的太阳升起来时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复杂情感。 小题:通过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化实为虚,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泰山日出对“我”产生的震撼,便于下文表达我对磅礴壮观的日出的礼赞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小题:三句一句比一句强烈,既反映了日出时候的动态过程,又反映了终于见到光明时感情的流动和迸发的过程。 小题:(1)这些事物可以形容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和奇丽,把光的色彩表现的更加强烈而鲜明,更能引起美的想象。 (2)用动物来比喻,显示了一种极其活跃、变换没测的日出的动态过程,更好地描写了日出时候景色的奇丽。
本题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章太炎:有传奇也有学问的革命家 邹汉明 ①余杭章太炎先生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鲁迅语),这里的“小学”,实是文字学。他读《说文解字》,凡七十余过,“卓然见语言文字之本”。对中国文字音、形、义的认识,当世无出其右。 ②民国的文人,平生多半有传奇为之作垫。不过,太炎先生的传奇,非关男女情事,他是以革命的传奇留在民国史上的。“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读章念驰所著的《我的祖父章太炎》,好几次,停留在书中所引章门弟子鲁迅去世10天前为老师写下的这段抱不平的文字上,每次都勃然心动,为之神往。 ③太炎先生左手革命,右手学术,双手互搏,一生传奇不断。 ④张元济说太炎先生是“为我国言论力争自由之第一人”。1903年的“苏报案”,让他站上了平生第一个辉煌的巅峰。当时,他发表的《(革命军)序》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振聋发聩,招来清廷通缉。他因言获罪,与《革命军》的作者邹容一道被清廷监禁于上海西牢,被判“凌迟处死”,适逢慈禧七十大寿,改判“永远监禁”,但清廷终于敌不过舆论的压力,判了他3年监禁。出狱当天,他被同盟会代表接去日本,七千多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为他开了一次欢迎大会。而当时正留学日本的鲁迅,很可能参加了这次大会。太炎先生在会上提出的“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的观点,直接催生了鲁迅此后关于国民性的思考。而有关太炎先生与鲁迅的交往,章念驰用力最巨,两篇长文,洋洋数万言,基本厘清了鲁迅的性格、思想的形成实源于太炎先生的影响。章念驰认为鲁迅最少媚骨的性格“可以说是太炎嫉恶如仇精神在他身上的再现”。“可以找出大量太炎、鲁迅俩人酷似一人的文字与句子,连骂人句式也一模一样,一个骂得诙谐、刻薄,一个骂得幽默、尖刻,文风如一”。 ⑤民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风骨犹存的时代。在袁世凯如愿以偿当上民国大总统、宋教仁被暗杀之后,章氏发表宣言,支持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他却不肯走,并给出不走的理由:民国已建立,再流亡的话,乃奇耻大辱。终不顾与汤国梨新婚未久,径直上北京找袁算账去了。以大勋章作扇坠的一幕,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这不顾生死的名士做派,可谓空前绝后。 ⑥太炎先生“对于阔人要发脾气”,革命的时候,有一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猛,但讲学,周作人说他“盘膝坐在席上,光着膀子,只穿一件长背心,留着一点泥鳅胡须,笑嘻嘻地讲书,庄谐杂出,看上去好像是一尊庙里的哈喇菩萨”。 ⑦太炎先生是从故纸堆里钻出脑袋来呼喊革命的,先是排满,接着反袁,最后还不买蒋介石的账……我看到书中所附的他的几张照片,年轻时一脸不服从的孤傲表情,晚年在苏州讲国学,突然平和了。章念驰说,他晚年目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被否定,最终起而捍卫,并为自己早年的反孔感到遗憾。他与小儿子章奇的合影,最可见出他的回归:穿着传统的服装,袖着手,笑嘻嘻的,俨然一个没有脾气的慈父。但熟悉太炎先生的人都知道,骨子里,他一生都是一个令当权者头疼的反对派。(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章太炎曾经将《说文解字》读过70遍,因而对中国语青文字的规律有了透彻的认识。 B.章太炎因言获罪出狱当天,鲁迅等七千多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为他开了一次欢迎大会。 C.二次革命失败后,章太炎因新婚妻子的反对,没有随同孙中山等人流亡海外。 D.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章太炎的形象,如:他革命时勇猛,讲学时随和、平易、亲切。 E.外表慈祥的章太炎是一个令统治者头疼的反对派。 (2)文章题为“章太炎:有传奇也有学问的革命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太炎对鲁迅有着哪些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段说“民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也是中国文人风骨犹存的时代”,请结合原文探究“中国文人风骨”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E (2)①“有传奇”的“革命家”的理由:是当时唯一的敢于登总统府门批评总统的人;是当时唯一的虽屡遭追捕身陷牢狱,但不改革命志向的人;是第一个力争言论自由的人。②“有学问”的理由:在文字学上的成就时人莫及。 (3)①思想上的影响:章太炎“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的观点激发了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思考;②性格上的影响:章太炎嫉恶如仇的精神促成了鲁迅最少媚骨的性格;③文风上的影响:鲁迅的文字、句子、骂人句式酷似章太炎。(意对即可) (4)中国文人风骨:①追求革命,支持正义事业;②不畏权势,敢于批评权贵;③不怕牺牲,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