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4 06:33: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稍异于前。——制:形式,规制。
B、夫子之。——哂:批评。
C、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D、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5分)
西郊观桃花记?[清]朱鹤龄
吾邑城隍偪仄,独西郊滨太湖,野趣绵旷,士女接迹。
出西门约里许,为江枫庵。庵制古朴,开士①指月熏修之所也。折而南一里,为石里村。桑麻翳野,桃柳缀之,黄花布金,温炙日②。昔嘉靖中,乡先生陆公居此地。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又南则桃花望,深红浅红、错杂如绣者,梅里村也。地多梅花,十年前,余犹见老干数百株,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里人种以桃,争红斗绯,缤纷馥郁,园田鸡犬,疑非人间。奚必武陵路谿畔始堪避秦哉?
迤逦而行数百武,为朴园。园中有墩,可以四眺。隆万间,高士张朴所居。张工画,颇能诗。邑令徐公尝看梅来访,屏驺从,倾壶觞,日暮列炬前导,人折花一枝以归。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又南数十武③,有庵,庵名独木。万历中,忽有梓木浮太湖而来,木广二十围。里人异之,锯为栋梁,结构具足,供大士其中。至此为桃花艳胜处。花皆映水,两岸维百余株,艳冶如笑,醉面垂垂,暖晕熏人,落英满袖,为咏唐人“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之句。低回久之,庵而西,即太湖滨也。是日晴澜如镜,万顷无波。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坐盘石,灌尘巾,意洒然适也。回首桃林,如霞光一片,与暮烟争紫,恨无谢脁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吾因是有感矣:昔徐武宁之降吴江城也,其兵自西吴来,从石里村入此,青原绿野,皆铁马金戈蹴踏奔腾之地也。迄今几三百年,而谋云武雨之盛犹仿佛在目。经其墟者,辄寤叹彷徨而不能去,况陵谷变迁之感乎哉!计三四十年以来,吾邑之朱甍相望也,丹轂接轸也,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孤臣之号,庶女之恸,南音之戚,至有不忍言者矣!惟此草木之英华与湖光浩皛,终古如故。盖盛衰往复,理有固然,彼名人显仕,阅时谢,而不能长享此清娱者,余犹得以樗栎废材,玩④郊原之丽景,延眺瞩于芳林。向之可感者,不又转而可幸也哉!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
时同游者,周子安节,顾子樵水,余则朱长孺也。
(摘自《愚庵诗文集》,有改动)
【注】 ①开士:对僧人的敬称。②温(fén)炙日: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麻子。③武: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④玩:游赏。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南则桃花望      弥:满
B.里人种以桃易:改变
C.庵而西循:寻找
D.阅时谢雕:通“凋”,凋谢

小题2:下面句子中能直接表达作者对“盛衰往复”的感慨的一组是(3分)(  )
①陆公治行有声,今遗构尚存,止小听事三间耳 ②奚必武陵路谿畔始堪避秦哉 ③茂宰风流,升平盛事,今不可复睹矣 ④遥望洞庭西山,雾霭朦胧,明灭万状 ⑤恨无谢朓惊人语,写此景物耳 ⑥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走出西门大约一里左右是江枫庵,江枫庵南边一里左右是石里村,村里桃花遍野,绚丽夺目。
B.朴园的主人是能诗善画的张朴,徐县令与他相与甚欢,体现出徐县令的风流雅致。
C.建造独木庵的主要木料是从太湖漂来的一根巨木,所以取名为独木庵。此处的桃花最为好看。
D.此城经过历史变迁,昔盛今衰,只有草木湖光没有改变,让人无限感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名流觞咏,每集其下,今多就槁。(3分)
(2)然则兹游乌可以无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知名人士常常聚集在树下喝酒赋诗,现在大部分的梅花(已经)接近枯萎了。(主要的赋分点有:“觞”,“每”,“就”。)(2)既然这样,那么这次游玩又怎么能没有记述呢?(赋分点:“然则”,“兹”,“乌”。)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也可用结构分析法。比如本题,由于C项中的“西”为动词,意为“向西行走”,因此动词前的“循庵”只能作为介宾短语,其中“循”为介词,意即“沿着”。
小题2:本题中的筛选标准比较抽象,“盛衰往复”的理解关键在于“盛衰”,即应包括古今的变化,而②是对梅里村的美丽太平景致的感慨,④是写洞庭湖上的美景,⑤是表达自己没有能力来写出此处美景的遗憾,内容上都与古今“盛衰”无关,所以选B项。
小题3:此题中,A项错误在于,根据原文“桑麻翳野,桃柳缀之”可知,石里村漫山遍野的是桑麻,桃花只是点缀。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看似简单,但带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众多,主要的赋分点有:“觞”译为“喝酒”,“每”译为“常常”,“就”译为“接近”。第(2)句的赋分点主要集中在虚词和句式上,这也是福建文言文考查的一大特色,其中“然则”译为“这样,那么”,“兹”译为“这”,“乌”译为“怎么”。
【参考译文】我们这个地方城池逼仄,只有城西紧靠着太湖的地方,地势开阔,山野富有情趣,男女游客很多。
走出西门大约一里左右,是江枫庵。庵的样式很古朴,是出家人修身养性的地方。从江枫庵向南走一里左右,是石里村。在遍野的桑树和麻之中,点缀着桃树和柳树,像金子一样的黄色的花开满山野,麻子被日光晒得暖暖的。在嘉靖年间,(我的)同乡陆公就曾经住在这里。陆公政绩出色,有声望,现在他所遗留下来的房子还在,但只剩下三间小听事厅了。
向南望去,满眼都是桃花,有深红色的、浅红色的,错落交织,就像是绣出来的,这个地方就是梅里村了。当地梅花很多,十年前,我还看过几百棵老梅花,知名人士常常聚集在树下喝酒赋诗,现在大部分的梅花(已经)接近枯萎了。于是,村里人就改成种桃花,桃花盛开的时候,争红斗艳,色彩绚丽,香气浓郁,与田园、鸡犬共同构成的胜境,让人(不禁)怀疑这里不是人间(而是仙境)。(所以)又何必一定要到武陵溪流旁边的那个地方才能够躲避秦朝的暴政呢?
蜿蜒前行几百步,是朴园。朴园中有块大石头,站在上面可以四处眺望。隆庆、万历年间,高雅脱俗的张朴就住在这里。张朴擅长画画,很会写诗。徐县令曾经因为要赏梅而来拜访他,屏退侍从,两人尽情地喝酒,太阳下山了就让人举起火把在前面引路,每人折了一枝梅花才回去。徐县令的风流雅致,(是)太平盛世期间的事,现在再也没办法看到了。
向南再走几十步,有一座庵,庵名是独木庵。万历年间,太湖上忽然漂来的一段巨大的梓木,它的直径有二十个人手拉手合围起来那么大。村民感到奇怪,(就把它)锯成栋和梁,(建造)屋子主要结构所需的木头就全部足够了,(建造好房屋以后,人们)在庵中供奉菩萨。到了这里便是到了桃花最艳丽、最好看的地方了。两岸几百棵的桃花倒映在水里,艳丽的桃花就像美女的笑脸,又像喝醉酒的脸,暖暖的红晕让人陶醉,掉落的花瓣沾满了衣袖,因此(我)吟出唐朝人所写“向着太阳有一千个笑脸,迎着风有着共同的香味”。(我)在独木庵徘徊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沿着庵往西走,就是太湖岸边。那天天气晴朗,湖水如镜,万里水面没有一点波涛。远远地朝洞庭西山望去,雾气朦胧,忽明忽暗变化万种姿态。(我)坐在盘石上面,洗涤自己沾满灰尘的头巾,内心十分惬意。回头去看那一片桃林,就像一片霞光,与傍晚的烟云相互辉映,遗憾的是我没有谢朓那种让人惊叹的语言,来把这些景物描写下来。
因为这次的游玩,我的感慨颇多:想当时徐武宁攻克吴江城,他的兵马从西吴而来,从石里村进入此城,翠绿的原野,都是金戈铁马曾经往来驰骋的地方,到现在已经接近三百年了,而当时像云雨变幻一样的谋略、战事仿佛还在眼前。经过那些废墟的时候,(人们)就会感慨彷徨而不想离开,更何况是山峰、山谷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沧桑之感呢!三四十年以来,我们县里有过许许多多的富贵人家,华丽拥挤的车辆,并肩游玩的文人墨客,现在大多已经烟消云散,只能让人感慨和追想了。(只剩下)孤立无助的臣子的悲号,庶出女人的悲恸,南音的悲戚,甚至还有一些不忍心说出的事。只有草木的花朵与浩渺的湖光,从古至今都是这样,不会变化。大概盛衰会相互变换,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那些知名人士、达官贵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逝世了,不能长久地享受这种雅致脱俗的快乐,而我这种像樗树、栎树一样的无用之才,还能到这风景宜人的西郊游玩,欣赏这无边的桃林美景。那么,刚才那些让人感慨的事,不是又可以转变而成为幸运的事吗!既然这样,那么这次游玩又怎么能没有记述呢?
当时一同去游玩的人,有周安节,顾樵水,而我是朱长孺。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①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管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末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②自负不少者也, 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 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③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定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区区褒贬,何足齿及其间旦暮闻何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侯 又 不 能 为 五 霸 之 事 者 于 是 有 志 在 吞 周 心 图 混 一 如 齐 宣 之 所 欲 为 者 焉 晋 氏 为 三 吕 氏 为 田 诸 侯 亦 莫 之 正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3分)
(2)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诸 侯 又 不 能 为 五 霸 之 事 者/ 于 是 有 志 在 吞 周/心 图 混 一 /如 齐 宣之 所 欲 为 者 焉/ 晋 氏 为 三 /吕 氏 为 田 /诸 侯 亦 莫 之 正 也。(6处停顿,错1到2处扣1分,错3处扣2分,错4处以上扣3分)
小题5:(1)像这样,不能用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来治理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很显然的呀。
(2)那么怎能不演变为战国的局面,而纷纷在千里之外招纳有谋略的臣子和有计策的士人呢!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D项“而不知战国之宜”,对“宜”的解释错误,从这句的上句“徒知羡三王之盛”具体语境来看,“宜”与“盛”相对应,故应为适宜。所以,应选D。
小题2: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A两个“以”都翻译“凭”,介词;B 第一个“则”,副词,“是”;第二个“则”,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第一个“何”,哪里,怎么;第二个“何”,什么。所以,选A。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宋代曾巩”有误,原文是刘向的观点。
小题4: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辨别句式来判断。需要注意的文言虚词“者”、焉;需要注意的人名姓氏“晋 氏”、“ 吕 氏”;名词做主语的“诸侯”、“周”都是需要考虑断句的地方。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时要注意的关键词和句式:“治”、“明” “安……哉”、“为”、“致”和状语后置句式。
【参考译文】
我阅读了《战国策》就知道刘子政浅薄无知。春秋之后就是战国,已经是战国了,就自然有战国时期的治道谋略。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道理必然如此。像这样,不能用春秋时期治理国家的措施和办法来治理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很显然的呀。何况夏禹、商汤、周用文王武干更古的时代呢!
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个诸侯先后称霸,是春秋时期的事。五霸为什么唯独在春秋时期强盛呢?因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弱,天子不能掌握政治军事大权,来指挥诸侯各国,所以诸侯当中有不服从王室命令的国家,诸侯当中的大小首领方伯、连帅,就率领诸侯当中的其他国家去讨伐他,?起尊奉周天子,使诸侯同盟协调一致,然后天下的形势又趋于联合统一。这好比父母患病在床,不能做事,儿女辈互相争斗,没有谁能够禁止,这时其中有一个贤能的儿子白告奋勇担任家庭的主持者,于是代行父母的权力。因此他在名义上是其他人的兄弟,但实际上却像他们的父母一一样。虽然似乎侵夺了父母的权力,但实际上,父母依靠他得到了安宁,兄弟依靠他而能够和睦,左右僮仆等人依靠他能各安其位,各执其事,因此他对这个家庭的功劳很大啊。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就是第一个承担这种事的人。从此,五霸一个接一个地兴起,互相接替着称霸,拱卫辅佐周王室,率领诸侯作周王朝的屏障。如俗话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周王朝仍能延续到二百四十年,这都是管仲的功劳,五霸的业绩啊。诸侯当中又有不能像春秋五霸那样建立霸业的,于是就一心想吞并用室,统一天下,如战国时齐宣王想要做的那样。晋国的卿大夫把晋国分为赵、韩、魏三国,吕氏的齐国也被田氏所取代,诸侯中也没有谁能纠正这种事情。那么怎能不演变为战国的局面,而纷纷在千里之外招纳有谋略的臣和有计策的士人呢!其发展趋势是不到全国统一时,一定不会终止。刘子政处于西汉末期,痛感王室即将毁灭,只晓得羡慕禹、汤、文、武往古的盛世,而不懂得战国的时宜,他的见解本来就已经乖僻。那鲍彪、吴师道两人生于宋末和元末,胸中充满着儒家教条,两耳听到的都是仁义之道,他们对《战国策》的褒贬,不值得一提。而曾子固倒是很自负,声称自己的文章都是本于儒家《六经》,反而讥刺刘向被流俗的见解所迷惑,不能坚持自己尊王贱霸的观点,邪说应当纠正,他也不知道《六经》为何物,而只会窃取《春秋》褒“王道”、贬“霸道”的滥条来衡量世人,那么拿他跟鲍彪和吴师道相比,也就没有什么差别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本长安倡女(歌女)
B.遂命酒(摆酒)
C.使弹数曲(迅速)
D.曰《琵琶行》(命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渔父见而问之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