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9-24 06:33: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今徐州)、邳(今江苏省邳州)二州,因家于徐。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俾常侍左右,民间事时有所咨访。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廷臣顾忌,皆莫敢言。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彻里辩愈力,且曰:“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诸枉系者始得释。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他栅②闻之,悉款附。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毙,年四十七。毙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②他栅: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给: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登记,没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真诚地,诚心地 C、素善留侯张良?平素,一向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详细地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宋清传》 [唐] 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①,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②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雠:售出?。?②蚩:愚 ③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亦皆乐就清求药 就:向 B.冀速已已:治愈 C.相属于户属:接连不断 D.不亦翦翦翦翦:狭隘;浅薄
| 小题2:下列全能表现宋清“取利远”的一项是(?)(3分) ①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 ②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 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④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⑤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 ⑥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清是个很高明的医生,山区水乡的百姓都来找他治病,他开的药方都能使患者很快康复,因而深受人们的赞誉。
B.宋清对不能当即付清钱者也给好药,还烧掉估计无法偿还者的欠条,这引起人们的议论,宋清认为自己既非有道者,也不是呆傻胡来的人。
C.有不少被烧掉欠条的人,后来纷纷厚报宋清,尽管至死也不能偿还债的人更多,也并没有影响宋清发家致富。
D.作者认为宋清能从长远打算,不计较眼前之利,他的作为是那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所不及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②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太宗面试程名振
(贞观十八年)上闻洺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问方略,嘉其才敏,劳勉①之,曰:“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名振失②不拜谢,上试责怒,以观其所为。曰:“山东鄙③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敢于天子之侧,言语粗疏;又复不拜!”名振谢曰:“疏野之臣,未尝亲奉圣问,适方心思④所对。故忘拜耳。”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上乃叹曰:“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毎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⑤,真奇士也!”即日拜右骁衞将军。
【注释】①勉:鼓励,勉励。②失:失礼。③鄙:见识浅陋。④心思:心想。⑤失:差错。⑥拜:以礼授官。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嘉其才敏,劳勉之
(2)名振谢曰
(3)适方心思所对
(4)毎见朕谴责余人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鄙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
(2)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真奇士也!
小题3:重用人才,当然要考察。唐太宗是怎样考察程名振的呢?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21~25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侠。”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侠,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 颜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
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
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
D.岂足多哉多:称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以撞
小题3: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
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
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
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3分)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分)
(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