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6:33:5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C.从容中道,圣人
D.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选出下列句中画线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A.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
C.予观夫巴陵胜状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代词,那
B.代词,那
C.代词,那
D.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元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庆余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曒曒,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小题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右丞相兼枢密使即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C.北邀国者相见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D.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周公之逮所由使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事母谨甚。淹究经术,性謇特。举明经,诣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曰:“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刑部尚书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舞,人人悦顺。久之,徙洹水丞。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诿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曰:“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奏曰:“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徙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皎妻少,使奴负柩②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①不自主出,下移佞臣②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奉行者即为定例
C.①明经,诣京师②以予人,如弃草芥
D.①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其事②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诛五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义方“仁义”和“忠诚”的一组是(? )
A.①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②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
B.①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②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
C.①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②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D.①将加弹奏,以问其母②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义方是唐代泗州涟水县人,自幼丧父,侍奉母亲非常恭谨。他饱读诗书,通晓四书五经,前往京城长安,中途遇到一个徒步赶路的人,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就解下自己骑的马让给他,没有告诉对方姓名就离开了。
B.魏征非常器重王义方,准备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但被他婉言拒绝了。魏征去世后,王义方却主动迎娶其夫人的侄女为妻,以报答魏征的知遇之恩!
C.唐高宗显庆元年,王义方升任侍御史,中书侍郎李义府违法占有罪囚淳于氏,逼死毕正义,高宗命人重新审理这个案子,王义方站出来历数李义府的罪状。皇上认为他是一片忠心,但言辞不恭,左迁莱州司户参军。
D.王义方因与刑部尚书张亮交往友善,张亮犯罪,王义方受株连被贬到吉安做县丞。吉安地处偏僻,百姓不驯服,王义方便召集地方首领,还挑选了一些学生门徒,亲自为他们讲授经书,人人心悦诚服。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困不能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父亲在远方做官,得了病而且很严重,想要前往探视,因徒步赶路十分疲倦不能前往。
  (2)从前王陵的母亲用剑自杀成就儿子的大义,你能尽忠心成就美名,这是我的心愿,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
  (3)现在陛下安抚并拥有天下,少数民族及边远地方的人,犯了罪都不能逃避惩罚,何况皇帝身边的奸臣肆意暴虐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小题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士萃左丞相府且立石其墓之门
B.而不在使者目独五人曒曒
C.归求救国之策死湮没不足道者
D.资政殿学士行敛赀财送其行
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上述两文均以“大事件”为背景展开叙述,《指南录后序》叙事具体,脉胳清楚,为抒情充分张本;《五人墓碑记》叙事只抓重点,叙中带议,涉笔成理,使人深思。
B.文天祥出使之时,正是南宋朝廷危急之际,可说得上是临危授命,义无反顾,展现了一代“忠臣”的坚贞气节;而他“欲一觇北”,却又显示出对形势估计的严重不足。
C.《五人墓碑记》开篇点题,一开始就突显了全文的中心议题——“义”,课文最后更以“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评价,高度肯定了五位义士牺牲的价值。
D.《五人墓碑记》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五人”进行比较,引出了正义与邪恶两方的较量,启示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题4:翻译划线句(6分)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小题5:阅读下面语段,给划线部分断句。(3分)
20.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国家事态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
(2)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
小题1: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本题解析:
小题1:主持,处于。A,授官/清理,B,出使是/行为作为,D,使命/指使
小题1:介词,在。B,助词,的/取独,C,连词,就/却,D,介词,凭/连词,来
小题1:对比的目的,是突显“五人之死”的“曒曒”,而非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点为:(1)其中爱不能翻译为爱,而要翻译成顾惜。口舌代指言语。
小题1:此句句式整齐,同类的句式可断开。如:“其言情也”与“其写景也”不仅句式相同,字数也一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曰:“……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羞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我不敏:____
(2)无恒心:____
(3)无恒心:____
(4)是故明君民之产:____
2.下列句中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欲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君有在腠 理
B.五十者可以帛矣——锦还乡
C.其若是,孰能之——以于家邦
D.耕者皆欲耕于之野——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3.孟子认为“发政施仁”的具体措施有二: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下列句中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俯不足以畜妻子
C.然后驱而之善
D.凶年不免于死亡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虽然(2)于是(3)如果(4)规定
2.B
3.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4.D
5.(1)假如像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
  (2)然后鞭策他们走向善,因而百姓很容易听从。
  (3)这样仅仅保全生命都恐怕来不及,怎么有工夫讲究、学习礼义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