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6:43: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8分)
借书
“借书一瓻①,还书一瓻”, 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 、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瓻(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自示不广?(?)?
(2)是恶得不贫?(?)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4)亚死,悉归他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因人得之因噎废食
B.鬻及借人为不孝爱屋及乌
C.未免往来于怀毁于一旦
D.作诗戒其后舍我其谁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小题4: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2分)
小题5:“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扩散?怎么?事物的道理?全部
小题1:C
小题1:(1)后来把“瓻”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重点词:讹、殊、气象)
(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重点词:成、旋、省略介词“于”)
小题1: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小题1:物尽其用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看松庵记
宋 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昩昩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ɡ):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
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狎:接近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龙泉多高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更是特别高,其中有一座四面高耸中间低洼的山,形状像个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苍松,充满视野,高入云端,鲜绿照人,就像洗过的一样。松树上有薜荔和女萝类的野生植物缠绕,(这些植物)横向延伸几丈远,颜色嫩绿犹如可餐。松树根上生长的茯苓,像羹斗那么大,和黄精、前胡以及牡鞠的幼苗混杂在一起,采来可以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座山,在山里新建了一座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深潭里有蛟龙。云气(从深潭)慢慢往上升腾,顷刻间就弥漫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是纯白色的,好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风从东边吹来,云气就飘走了,章君为此又(在这里)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草屋的东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山势更加高耸,山峰和山峦也更加陡峭,气势好像要连接天空。向南望去闽中几百里的地方,美丽的树木就像荠菜紧贴在地上,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唯天在上亭。草屋的正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光线明亮,地势开阔,空气清爽洁净,东面、西面、北面的各个山峰,都竞相呈现美丽的山势,令人喜爱,玩赏不够,加之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上酒器而饮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在写诗作画的空闲时间里,披上披风,拄着竹杖,遍游三亭。回去坐在草屋里,回头凝望山上的苍松,(它们)就像善士、伟人一样在他的左右拱手作揖。章君注视的时间长了,精神专注聚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好像在千年前正与古代的英雄豪杰对话。章君高兴极了,起来穿上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每天在诸多松树间歌唱吟咏,木屐合着节拍发出清脆的声音,与歌声相应和。苍松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隐约发出笙箫般的音乐来使他快乐。章君赞叹说:“这是我得到了看松的乐趣了。”于是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
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好似隐居的人的做法,是看不起世人的搅扰因而不愿与他们接近呢,还是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从而只去喜欢松树呢?”金华的宋濂(我)私下里却不这样认为。在植物之中,禀性正直有刚强气节的,只有松树具备这些品质。(我)曾经对此深思:春天回暖,不论是根部蕴藏力量的大树还是积蓄力量的草根,没有不枝繁叶茂呈现一时的美丽的。等到秋高气爽,霜露降下来以后,叶子就都变黄陨落而没有剩余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隐居,与松树结为朋友,就严格要求自己像松树一样卓异独立;等到他为了时局而出山,(依然)刚毅坚贞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别人的议论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能够建功立业从而恩泽百姓,从一开始就未曾与松柏的个性有过悖离。有的人不理解,牵强地说章君忘记了世人,从而质疑他隐居匡山,怎么可能呢?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含辛茹苦”“茹毛饮血”中的“茹”都是“吃”的意思,据此推断“采之可茹”中的“茹”为“吃”的意思,该项正确。B.“皆竞秀献状”是描写东、西、北面的山峰的,显然“秀”解释为“开花”不对,应是“美好,秀丽”的意思。C.“被”可以联想“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等句,推断C项正确。D.“狎”可以联想“稍近,益狎”,解释为“亲近而不庄重”,不过这里说章君看不起世俗之人的搅扰,不愿与他们接近,因此解释为“接近”正确。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②是描写松树上的薜荔和女萝的。③是描写嘉树的。⑤是写章君在松树间歌吟的,重在描写章君。
小题3: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虽说章君因为这里风景优美适宜弹琴、下棋、喝酒而修建了环中亭,但并没有写他“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小题4: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1)“负”是多义词,在这里可依据“背”的义项引申出“具有”;“尝”是副词,曾经;“植”是动词,建立;“见”是通假字,通“现”显露;“自见”是宾语前置,即“显露自己”。(2)“其”是代词,那些;“凌”是动词,联系“凌寒独自开”可推知是“冒着”的意思;“易”是多义词,这里是“改变”的意思;“非……耶”是固定句式,译为“不是……吗”;“是”是代词,这样,后省略“之”,合在一起翻译为“因此”;“自厉”,宾语前置,即“激励自己”;“志”是多义词,结合语境解释为“志向”;“若”,动词,像,好像。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考:考察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遮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②遂见用于小邑
B.①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①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②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D.①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4分)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1)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每句1分,得分点为“是时”“所连及系者”“按”,语句通顺1分)
(2)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每句1分,得分点为“负信”“还”“贷”“诚便”,语句通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 A. 考:刑讯? C.报:回报 D.遮:拦阻
小题1:A(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通过;介词,趁机。C.代词,其中的,释作那些亦可;代词,他们。D.介词,替;语气词,表反问)
小题1:A.(“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召的”不正确,应是袁安要求将其中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释放)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推辞而没有接受,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去审查案件,查出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上奏要求放他们出狱。府丞、掾史都叩头力争,认为这是偏袒附和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当承担罪责,不会因此连累你们。”于是分条详细上奏。皇帝醒悟了,立即批复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建初八年,升任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虏既然已经和亲,我们应该将俘虏归还他们,以此来安抚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俘虏之后,就会狂妄自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贡礼和亲,在边境捕获到人口时,便把他们交还我方,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首先违背誓约。不应该对戎狄失信,放俘虏回去足以显示我们中原的优待和宽容,又使边境百姓得到安定,确实是有利的。”司徒桓虞改变看法而依从袁安。太尉郑弘不满,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司隶校尉也上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复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你有什么过错而深深谢罪?”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任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掌管朝政,太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袁安与九卿到朝廷上书劝谏,认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我们却无故兴师远途跋涉,浪费国家财用,到万里之外去求取功劳,这不是为国家考虑的上策。然而接连几次上书都被搁置不发。九卿也都渐渐不再上奏。惟有袁安坚持正道不肯改变,直至摘下官帽在朝廷上争论了十几次。太后不听从,众人都为他感到危险恐惧,然而袁安神色自若。
窦宪出征之后,他的弟弟执金吾窦景专掌大权,公然在京师派门客拦路抢夺百姓财物。有关主管官员害怕,不敢上报。袁安便弹劾窦景使官民不安,应当受到公开的处罚。奏章被搁置没有回音。窦氏家族十分忌恨。但袁安平素行为高尚,因此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8.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无任何修饰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意深。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瓦缝参差,?。”
小题2:李白在《?》诗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
小题3:
①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柳永在《?》词中写道:“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参考答案:
小题1:多于在瘐之粟粒?多于周身之帛缕?
小题2: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小题3:①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②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只要平时注意记忆、积累,不难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公姓陈氏,自颍川来,讳京。(大历元年)举进士,为太子正字、成阳尉、太常博士、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德宗登遐①,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由是滋甚,遂以所居官致仕。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党之室。无子。
大历中,公始来京师,中书常舍人衮,杨舍人炎读其文,惊以相视曰:“子云之徒也。”常兄之子妻公,由是名闻。游太原,太原尹喜曰:“重客至矣。”授馆致,厚以泉布献。公曰:“非是也,某尝为《北都赋》未就,愿即而就焉。其宫室城郭之大,河山之富,关之壮,与其土疆之所出,风欲之所安,王业之所兴,苟得闻而睹之足矣。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志也。吾不能,敢辞。”遂逆大河,逾北山,仿佯而归。《赋》成,果传天下。为咸阳尉,留府廷,主文章,决大事。
泾人作难,公徒行以出,奔问官守。段忠烈之死,上议罢朝七日②。宰相曰:“不可,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公进曰:“是非宰相之言。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上用之。
巡狩所至,上行罪己之道焉,曰:“凡我执事之臣,无所任罪。予惟不谨于理而有是也。”将前之为相者。公曰:“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③焉,德至厚也,而为相者复,是无以大警于后,且示天下。”率其党争之。上变于色,在列者成凶退。公大呼曰:“赵需等勿退!”遂进而尽其辞焉。不果复。
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及公则否,卓然有有司之道,不可犯也。
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慕司马相如、扬雄之辞,而其诂训多《尚书》《尔雅》之说,纪事朴实,不苟悦于人,世得以传其稿。
【注】①登遐:特指帝王之死。②建中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犯京师。戊申,德宗幸奉天。庚戌,朱此杀司农卿段秀实。③引慝:承认罪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授馆致饩:食物
B.河山之富,关之壮闬:墙垣,城墙
C.将前之为相者复:再
D.逾北山,仿佯而归仿佯:游荡不定,流连忘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非是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B.在列者咸凶退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厚以泉布献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D.常兄之子妻公君臣固守窥周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德宗大历年间,陈京来到京师,中书舍人常衮、舍人杨炎读了他的文章后,惊讶地赞叹说:“是子云的徒弟。”常衮因此把哥哥孩子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
B.陈京曾经游太原,太原百姓非常高兴,他们对他进行了丰厚的馈赠。陈京表示,他不是为这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北都赋》,因此没有接受礼物。而他的《北都赋》写成后,果然天下传扬。
C.忠烈公段秀实牺牲,皇上建议罢朝七天,宰相坚决反对。陈京严厉驳斥了宰相的说法,高度肯定了皇上的做法。最后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陈京写有文章若干卷,其功力深厚,不同时俗。他的文章中多处指出了《尚书》《尔雅》中的错误。其文因记事朴实,不随便取悦于人,而得以世上流传。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志也。(5分)
(2)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如果说接受大的好处,这(就似乎是)因为这利益而来,大概与先前的志向不同吧(大概不是先前的志愿了)。(5分。“大利”大的好处,“以”因为,“异”不同,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天子表彰大的节操,哀悼大臣,这是天下安定的原因,况且他特别优异呢?(5分。“褒”表彰,“所以”……的原因,“特异”特别优异,各1分,句意通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复,恢复
小题2: A为:介词,表目的,为了;句末语气词,呢。B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C焉:代词,他;句末语气词。D以:介词,把;表目的关系的连词,来。
小题3:A常衮不是把哥哥孩子的女儿许配给陈京做妻子,而是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陈京做妻子。B不是太原百姓非常高兴,进而对陈京进行了丰厚的馈赠,而是太原尹。D原文是说陈京的文章中多遵从《尚书》《尔雅》的观点。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大利”大的好处,“以”因为,“异”不同(2) “褒”表彰,“所以”……的原因,“特异”特别优异。
【参考译文】
公姓陈,从颍川来,讳名京,大历元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太子正字、咸阳尉、太常傅士、秘书少监。自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以来,总共四次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唐德宗仙逝,陈公正在病中,就用车子拉着自己去参加葬礼,极尽哀痛尊敬的礼节。从此他的仕途一发不可收,最终以秘书少监之职退休。贞元二十一年四月,死在安邑妻党的室内。一生无子嗣。
大历年间,陈公才来到京师。中书舍人常衮、舍人杨炎读了他的文章后,惊讶地赞叹说:“是子云(终军)一样的人。”常衮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陈公从此名声大噪。他曾经游太原,太原尹高兴地说:“尊贵的客人来了。”安排宾馆进行馈赠,丰厚地赠送钱币(泉布:古代钱币的别称)与他。陈公说:“我不是为这而来的,我曾经写作《北都赋》,没有完成,希望就此完成它。北都宫室与城池的阔大,河山的富有,要塞城墙的坚固,与它土地的出产,民风的安定,王业的兴盛,如果能够听到并且看到就足够了。如果说接受大的好处,因为这利益而来,就完全不是先前的志愿了。我不能这样,希望不要这些礼物。”于是沿着大河逆流而上,翻越北山,在流连忘返中归去。《北都赋》写成后,果然天下传扬。陈公后来担任咸阳尉,留在府廷,掌管文章之事,决断大事。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谋反,陈公徒步出京,跑着去询问守官。忠烈公段秀实牺牲,皇上建议罢朝七天。宰相说:“不可以这样。皇上正住在行宫,没有办法使天下安定。”陈公进言说:“这不是宰相说的话。天子表彰大的节操,哀悼大臣,这是天下安定的原因,况且他特别优异呢?”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巡视所到的地方,皇上实行归罪于自己的方法。皇上说:“凡是跟随我办事的大臣,不承担任何罪责。我只是不严守事理才这样。”皇上准备恢复先前担任宰相的人的职位。陈公说:“天子施加恩惠给大臣而将罪责归于自已,品德非常高尚。但是恢复先前担任宰相的人的职位,这却无法警示后人,而且它已经公示于天下了。”陈公率领他的同党极力争辩。皇上变了脸色,朝堂上的官员都气冲冲地退下。陈公大喊道:“赵需等不要退堂!”于是极力进言,皇上最终没有恢复先前担任宰相的人的职位。
当初,礼部考查选拔读书人,有亲属参与的,就将功名归于他,(礼部官员)没有不暗中授予意思从而选择进退的。到了陈公就完全不这样,鲜明地显出官府的正道,不可冒犯。?
陈公写有文章若干卷,功力深厚,不同时俗。他仰慕司马相如、扬雄的言辞,他的解释多遵从《尚书》《尔雅》的学说。记事朴实,不随便取悦于人。世上也因此得以流传他的手稿。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