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4 06:43: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文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之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治道,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 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账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累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苏绰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官岁余,未见知?知:了解。 B.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典:主管。 C.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赞:赞赏。 D.其四擢贤良?擢:选拔。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绰有才能的一组是 1少好学,博览群书?2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 3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 4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 5务弘强国富人之道? 6事无巨细,若指诸掌 A.145? B.136? C.256? D.234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帝与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提出对策,叫来苏绰商议,苏绰为他酌情裁定,后周文帝称赞苏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B.在与苏绰等大臣们前往昆明池观鱼的途中,周文帝通过询问城西故仓池的情况,更加看重苏绰,当夜就向他询问治国之道。 C.苏绰在周文帝力图改革朝政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许多治国方略,周文帝对此很重视。 D.苏绰常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贤能之人。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而且能得到周文帝的信任。 11.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 (2)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参考答案:8. C 9. D 10. A 11.(1)(周文帝)躺着听他(讲),苏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阐明治国的主张,周文帝(听着听着)整理衣裳端正地跪坐起来,不知不觉跪着挪到了坐席的前面。 (2)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必须处理安排的事,就随即安排施行。
本题解析:8.赞:辅助。 9.①是表现苏绰学识广博。⑤说的是周文帝。 10. .“ 周文帝称赞苏绰”不当,应是“惠达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11.(1)这是省略句,补上主语1分;危:正、端正,1分;膝:名词作动词,膝行移坐,1分;之:到,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2)或:有时,1分;署:署名、签署名字,1分;处分:处理安排,1分;随:随即,及时,1分;句子大意1分。共5分。 附:《北史·苏绰传》(节选)译文 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他的堂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可以任用?”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苏绰在职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了解。不过行台的各位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都是向苏绰请教后再决定。各部门发布的公文,苏绰又给拟定条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提出对策,请求外出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入朝呈报,周文帝称赞,问:“谁为你出这个主意的?”惠达说是苏绰,顺便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随从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问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绰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周文帝更加赞赏他,于是留住苏绰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躺着听他(讲),苏绰于是阐明治国之道,周文帝(听着听着)整理衣裳端正地跪坐起来,不知不觉跪着挪到了坐席的前面。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清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苏绰受到的宠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致力于拓展强国富民之路,所以苏绰能够全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业。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第一条先修心,第二条促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第六条均赋役。周文帝非常重视这六条诏书,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令各部门官员熟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统计的官员们,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认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对这些人没有微词。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 可以了。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于任上,时年49岁。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泾流之大 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①,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②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③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④,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⑤及黄鲁直⑥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⑦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②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③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④知退:白行简的字。⑤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⑥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⑦炙:烤,这里是“领略”的意思。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三游洞突出了扣击时发出的种种乐声,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将三游洞衬托得格外深邃幽静,如此妙境,令人陶醉。 B.对三游洞得名由来的交待对阐发本文主旨有着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三游洞是因白乐天(居易)等三人共游此洞,不忍离去,于是游览了三次而得名。 C.作者以白乐天、元微之等人作比,不难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凉和不平,但作者并不直抒愤懑,而是点到为止,委婉含蓄,体现了其“文贵远,远必含蓄”的文学主张。 D.作者善于将自己人生的不幸推及开去,与山川风物紧密相连,本文尤其注重突出三游洞的“美好不外见”的特点,在感叹山川之不幸中寄予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 小题2:文章首段作者不厌其详地叙述游洞前的旅游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衬托出了游者不畏艰难寻幽访胜的浓厚兴致,表现了三游洞位置的“荒遐僻陋”,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三游洞是因白乐天等三人共游此洞而得名,而非三次游览。 小题:无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从陆地走二十里,靠近江的北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于是下了车,登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有很大水声,于是再次下船登陆,顺着狭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又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只见)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着挡住了道路。于是弯着腰低着头,经过巨石下面出来。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二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开门的房子。 中间的室像正屋,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头像乳房下垂着,敲击它,它发出的声音像钟声一样清脆。左室外面有一块小石头突出直立,(形状)方方正正,敲击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鼓声。背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帮助它使它更响亮了。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寻,量词,八尺为一寻)的翠绿的山壁,山壁下面还有小路,樵夫们唱着歌,歌声缕缕而不断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来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载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 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去去来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 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睢曰:“主人翁习知之。唯睢亦得谒,睢请为见君于张君。” 范睢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睢盛帷帐,侍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睢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睢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睢为有外心于齐而恶睢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綈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须贾辞于范睢。范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节选自《史记·范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睢闻之,为微行微行:隐蔽尊贵身分改装出行 B.臣为人庸赁庸赁:受雇用的差役 C.乡者与我载而入者乡者:刚才(此前) D.包胥辞不受辞:告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