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分)
(1)?,?。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2)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参考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2)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李白《蜀道难》)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每空1分,凡错、漏、多的,该空不得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
清 平 乐?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小题1: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3分)
?
小题2:你认为这首词景的描写与结尾情的表达相一致吗?请依据词意鉴赏。(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拟人(1分)//“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写出随风吹落的破碎窗纸,沙沙作响的情状。(2分)
小题1:不一致。(1分)前面写的是荒凉破败之景(1分),对结尾“万里江山”起反衬作用,(1分)突出诗人心怀祖国河山,尽管现实残酷仍不坠壮志的宽阔胸怀。(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破纸自语,纸怎么会说话,可见是拟人手法。点出手法,还要分析其作用,本来是破纸破窗却因拟人手法而生动起来,使破碎窗纸,沙沙作响的情状如在眼前。
小题1:绕床饥鼠、破纸窗间,可见诗人的境遇不太好,身处荒凉破败之处,却心怀万里江山,可见辛弃疾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被闲置却心怀报国大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3分)
【小题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
【小题2】①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②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关注注释明确身份(隐士),关注题目明确登山时间(半夜),通过描写“寻幽”“攀松”“到无人境”“听箫声”等行为表现出作者清净闲散的雅兴和淡远超逸的心境。首句“半夜寻幽”四字,让人产生一种好奇心理,“上四明”三字,就更使人觉得神秘而不可捉摸: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深更半夜为什么去登四明山?倘若读者懂得“隐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产生的就不会是重重的疑问,而会是一种兴趣,一种对这些隐者奇特性格与志趣的浓厚兴趣。隐者,一般说来都是一些有一定才能的知识分子,他们厌弃尘世的恶俗与平庸,孤高自许,傲世独立,寄情于山水或放浪形骸,兴趣与常人不同。这首诗写的“诸隐者”就属于这类人。或许是突如其来的兴致,兴之所至,身之所至,所以相约一同夜登四明山。前两句写登山的艰险。手攀松桂枝,身与浮云齐,慢慢地终于到了顶峰。三、四句写深夜四明山万籁俱寂的情景。众人登上山顶,你呼我应,空山寂静,传响不绝;突然不知从哪儿传来玉箫的奏响,划破夜空,众人屏气静听,却再无声息。写来逼真而有意趣。因为是“夜登”,又是“同诸隐者”,所以此诗反映的是作者平静淡泊的心志、寄情山水的雅趣,别无他意。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回答时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和以动衬静手法。第二句写山高,三、四句写幽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渎下面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水仙子·客乡秋夜
赵善庆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注:嵯峨,山高峻貌。
小题1:曲辞中哪些景象增强了诗人的“归兴”?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曲辞最后三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两种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秋天晴空飘下的梧桐叶,(1分)明月高悬的夜晚耳畔传来的千家砧杵声,(1分)万里关山的距离(1分)寒夜一盏孤灯,孤雁哀鸣(1分)都增强了诗人要归乡的念头。
小题2:
烘托渲染,三更时分,诗人梦中醒来,眼前一盏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耳畔听到数声离群孤雁的悲鸣,渲染出清冷寂静的氛围,表达诗人离乡在外内心的孤单、凄苦。?
动静结合,眼前寒灯,耳畔孤雁数声悲鸣,一静一动,两相映照,表达诗人孤苦的心境。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是一首羁旅诗,通过描写秋夜中一些典型的意象,如落叶、明月、寒灯和鸣雁等来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归乡之心。
小题2:
这是一道赏析表现手法类题目,此类题目一般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表现手法,最后考虑抒情方式。这三句没有用到修辞手法,故可以从表现手法中的烘托渲染和动静结合的角度来赏析,其他答情景交融、铺排、虚实相生,言之成理即可按点给分,答对两种即可满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此诗是怎样写风的活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
(2)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风咏怀,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