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9-24 07:20: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5、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小题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孔子为什么称之为“德之贼”?(2分)
?
小题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2分)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曰“利”/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有以:有什么办法。
C.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弑:杀害。
D.未有仁而其亲者也/遗:丢弃。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来/曲肱枕之
B.何利吾身/故常无,欲观其妙
C.不为不多/乐亦在其中
D.为有意而后君也/吾还也
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孟子“义利观”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4.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5.把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的加粗的“惑”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C.其为也终不解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郭老仆墓志铭?侯方域
郭老仆死而葬于城北之金家桥,其主人为志其墓而铭之,曰:老仆名尚。十八岁,事予祖太常公。方司徒公之少而应秀才试,以及举孝廉,登进士第,老仆皆身从之。司徒公仕,而西抵秦凉之塞,南按黔方,北尽黄花、居庸边镇上,老仆又皆从。
司徒公尝道经华山,攀崖悬洞而陟其巅,老仆则手挽铁索从焉。华山老道士,年百八十岁矣,谓司徒公日:“公,贵人也。然生平丰于功业,嗇于福用。当腰围玉而陪天子饭,此后一月作难。凡有五大难,过此可耄耋。此仆,当济公于难者也,幸善视之!”
然老仆不事事。司徒公尝遣视南商之墅,久之,所司皆荒失。命人迹之,则老仆自携
琵琶,与一妇人饮于鹿邑之城门楼。司徒公怒,斥之,不使近。戊辰,赴官京师,老仆固请从,至艇暑酣饮于城隍市;司徒公朝所命,老仆暮归,醉而尽忘之。司徒公怒而骂,老则倚壁而鼾,鼾声与司徒公之骂声更相间也。积二岁余,以为常。
司徒公为乌丞棚所构,下狱,顾谓诸仆曰:“尔皆衣食我,今谁当从乎?”老仆涕泣拜于堂下。司徒公熟视曰:“嘻,尔岂其人邪?”’老仆前曰:‘‘主人盛时,安所事老仆;老仆亦酣醉耳。今老仆且先犬马死.主人又患难,岂尚不尽心力?主人不忆老道士言乎?”自此不饮酒,不与其家相通.众乏徒公于狱者七年。
乌丞相与韩丞相相继秉政,皆苛深.托诸缇校调察往事。士大夫亲朋奴仆,往往避匿去。老仆尝衣敝衣,星出月入.以事乏徒公。初,燕女有姚氏者,数嫁不终,饶于财。每曰:“我当嫁官人耳。”老仆乃伪为官人,娶之。日取其财易酒食,交欢诸缇校者,故得始终不及于难。后姚氏察知其为.大哭,骂老仆,以手提其耳,啮其面,面上痕常满。及司徒公出视师,乃以老仆为军官,冠将军冠,服将军服,以见姚氏,姚氏则大喜。
老仆入谢司徒公日:“老仆嗜饮适,今七年不饮酒,此后愿日夜倍饮酒以偿之。”
久之,饮酒积病,遂以死,年五十七。
老仆有四子,其次尝犯军法,当死,诸大帅从善等,罗拜司徒公日:“非愿公绌法,
乃军中欲请之以劝忠义也。”当是时,郭老仆之名播雨河云。
铭曰:“汝,士大夫师,而乃居于奴!奴乎奴乎,奴尚则有,士大夫则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人迹之?迹:探察? B.司徒公为乌丞相所构?构:追捕
C.数嫁不终,饶于财?饶:多? D.及司徒公出视师?视师:督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主人为志其墓而铭之?蟹六跪而二螯
B.久之,所司皆荒失?宋何罪之有
C.老仆涕泣拜于堂下?得复见将军于此
D.饮酒积病,遂以死?敛赀财以送其行
3.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老仆“忠义”的一组是
①(司徒公)举孝廉,登进士第,老仆皆身从之
②此仆,当济公于难者也
③自此不饮酒,不与其家相通,从司徒公于狱者七年
④老仆尝衣敝衣,星出月入,以事司徒公
⑤此后愿日夜倍饮酒以偿之
⑥今老仆且先犬马死,主人又患难,岂尚不尽心力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4.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考仆侍奉作者的祖、父两代人,陪同主人走南闯北,非常忠诚;后来作者的父亲司徒公被陷入狱,郭老仆一直陪同,始终没有离开。
B.郭老仆非常好酒,以致经常误事,作者的父亲司徒公为此多次责骂他,却无济于事;司徒公入狱后,郭老仆却戒酒达七年之久,直至司徒公出狱。
C.郭老仆为了营救司徒公出狱,谎称自弓是官人,娶了富有的燕女姚氏,并用姚氏的钱去结交那些“缇校”,终于从狱中救出了作者的父亲司徒公。
D.郭老仆虽为奴仆,他的“忠义”却超过了一般的人,他的名声远播两河;因为他的原因,他的二儿子犯了军法,许多将领都替他求情。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户,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餐投箸?辍:停止。
B.一箧之宝.可数世?资:积蓄。
C.隐之遂阶清级,累晋陵太守?迁:升职。
D.汝若居铨衡.当如此辈人?举:推荐。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4.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苏武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