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9-24 07:20: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孚!”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铣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成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 “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马邑郡丞——除:担任
B.靖将斩之——执:捉住
C.主者之师,义存伐——吊:慰问,安抚
D.突利可汗不于靖——虞:欺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私怨斩壮士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B.①请籍没其家,赏将士 ②不赂者赂者丧
C.①度岭至桂州     ②谓秦主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①潜令间谍离心腹   ②及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④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做官一定能做到自己现在的位置。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看重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刻,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可以和汉代的李陵相媲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本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始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B.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
C.察其意甚恨?恨:遗憾
D.说大人,则藐之?藐: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和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殉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江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帝因宴集曰:“我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曰:“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涕戯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日:“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帝曰:“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谅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谓为王太保家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曰:“王爵既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 (选自《南史·王弘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不收——责:责罚
B.悉诸弟——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就职
D.道子付廷尉——收:逮捕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
[? ]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弘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弘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撰写诗文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戯欷,王弘却没有悲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在他看来,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雪涛阁集》①序
〖明〗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1)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④,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2)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略)
  〖注释〗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tīng)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zōu)子: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④俳:滑稽,幽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始为复古之说以之——胜:胜任
B.而不敢自其才——伸:施展
C.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袭:模仿
D.有以平而者——传:流传
2.作者说:“诗至此,抑可羞哉。”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感到羞耻的原因的一组
[? ]
① 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②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③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④ 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⑤ 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
⑥ 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行文的顺序来看,作者没有受到序言体裁的束缚,先是淋漓尽致地阐明自己的文学主张,最后才落笔于文题。
B.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C.文章最后,作者用创新的文学观评论江进之的诗文创作,既使前文的论证得到进一步印证,又起到照应标题的作用。
D.作者旗帜鲜明地批评了近代文人的各种复古做法,并对近代文人的所作所为予以了全面否定。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仪封人请——见:拜见
B.二三子何患于乎——丧:死亡
C.来者可追——犹:还
D.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通“趣”,感兴趣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