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5 13:21:3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8分)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②。
注:①拂云堆,在今内蒙,有神祠。
②明妃:王昭君。
(1)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木兰女儿本色的?(4分)
(2)你怎样看待诗人将木兰与昭君相提并论。(4分)


参考答案:(1)对比;作男儿与梦画眉
虚实结合,征战为实,画眉为虚
虚实结合,以征战衬画眉
(2)二人都为国家和平稳定作出了贡献(1分)
二人在为国奉献上都有主动性(1分)只不过一征战沙场(1分),一和亲塞外(1分)


本题解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虚实结合、虚实结合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意对即可)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
?


参考答案:(1)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本题解析:
(1)第三四句中,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
(2)第二题考查的诗歌的修辞手法。答题步骤: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此种修辞,最后说明运用修辞的效果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 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本题解析:
本题第一问考察的是修辞的作用。生动、形象,同时还能表达出作者对待这个事物的感情和要表达的思想。
此题考查的是评价观点态度。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即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提问方式
①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你同意那种看法?
③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④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题模式
1、明确你的观点
2、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句子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1)、(2)两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的角度来评价的。(意对即可)
(2)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