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长恨辞
宋·李靓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长恨歌》是唐代诗人?___? 以____?_______? 为题材而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2)上面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请概述这两首诗所感慨的对象与内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中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白居易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2)李诗主要感慨的是唐玄宗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主要感慨的是《长恨歌》只在反映李、杨之间的生离死别而没看到百姓们的生离死别。(意对即可)
(3)①表达技巧: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比喻、夸张。如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不动心”与“倍沾襟”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李诗中用了“蜀道如天”的比喻、夸张,袁诗中也用了“人间亦自有银河”和“泪比长生殿上多”的比喻、夸张。
? ②赏析:“略”。(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浣溪沙?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说明】公元1196年除夕前五日,白石道人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家里,途经吴松(今江苏吴江),遂作此词。
小题1:历代认为“画船愁过石塘西”中的“愁”字用得极妙,请对“愁”字进行赏析。(5分)
?
?
?
小题2:全词是怎样将景和情联系起来的?请简要分析。(6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画船经过石塘西时,满河打头风浪,把船猛烈摆布(1分),著一“愁”字,将“画船”拟人化(2分),似乎画船也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形象表现出词人因风浪阻碍行程的愁绪(1分),更突出了词人的归家心切(1分)。
小题1:(6分)词上片极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景象惨淡,借景抒发归家受阻急切而沉重的心情(2分)。下片极写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景象喜庆,将自己即将归家的欢愉心情寓于景色描写中(2分)。全词运用对比手法,将上片的哀景愁情与下片的乐景欢情进行对比(1分),以突出词人的归家之乐(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有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云自无心水自闲”是全诗的佳句,句中两个“自”字独具匠心,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同意。句中连用两个“自”字,描绘白云自在地在天上飘荡,泉水自在地流淌,一切都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诗人移情于景,景中寓情,准确地表现了自己恬淡和闲适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郊外
唐 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小题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写远山、近水、垂柳等,从听觉写莺语,从触觉写日暖、风来,从嗅觉写草香。②由远及近的写法:先写远山,再写近水,最后写身边的细草,层次分明。③ 比喻:莺语、草香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3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
小题2: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这样的结尾使诗有了未尽之意,给读者留下无限之悬想,使诗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分号前后各2分)
本题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
首联写早春二月,郊外早已榆槐吐嫩,春色满原野。“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颔联为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山一抹,衬以皑皑的未融积雪,色彩鲜明;下句则写水面波明似镜,映出了垂杨的倒影。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颈联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嗅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诗人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①?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②眠似听朝鸡早③。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②欹(qī,倾斜)③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
(1)吴聿在《观林词话》中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后来化入自己的词中。你认为化用后的“柔蓝一水萦花草”比原句好在何处?(4分)
(2)词的结尾两句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2分)
(3)王安石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有人据此说他“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1)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菁华,调合得巧妙自然2分;?“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1分;?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1分。
(2)衬托1分;?用典 1分。
(3)不正确1分。?分析: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1分;?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忽忆故人今总老”,衬托自己之已老1分;?而此时贪爱闲居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1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能力。可从丰富诗词内容,表达形象生动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诗词表现手法的掌握,。“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茫然忘了邯郸道。”用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的典故。(见唐沈既济《枕中记》)。
(3)回答时注意结合诗人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阐述。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