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七)
A.密奉事以孝谨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B.有暇则讲学忘疲 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 C.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D.齐桓得管仲而霸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2、其他题 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完成1-5题。
宫之奇谏假道
?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 (选自《左传?僖公五年》有删节)
1、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假:借)?
B、大伯不从,是以不嗣。(从:跟随)
C、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浓郁的香气)
D、虞不腊矣。?(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是寡人之过也? ②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B、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宫之奇以其族行
C、① 桓庄之族何罪? ② 虢,虞之表也
D、① 师还,馆于虞? ②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D、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左传中哪两句名言出自这个典故?虞公为什么会灭国?这则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道:称道
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度:尺度,限度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得:能,能够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复:重复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宗奇之,召试文章?奇:认为……不一般
B.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宵:在夜里
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指出过错
D.自棹舟迎甫而还?棹:用桨划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先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观。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酷吏列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②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① 其妇归宁于家 ②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① 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②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① 为贼所略,遂至于此 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 )
① 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
② 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③ 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④ 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⑤ 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
⑥ 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盗窃车盖的小偷和登楼观看他的彭氏妇人,黄昌不论其罪轻重,一并处死的做法,表现了他用刑残酷的一面。
B.黄昌的妻子被贼人掠去,后来嫁给蜀人,失散多年,他还能不忘旧情,重又相认,表现了黄昌讲仁义、重感情的一面。
C.黄昌虽被称为“酷吏”,但他的治政“严猛”,主要是打击豪强,在东汉豪强横行的情况下,他的行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D.黄昌治政有方,断案讲策略,屡次被提拔重用。他后来做河内太守,前后两次任颖川太守,并一路直升至太中大夫,最后死在任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