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①凝妆:盛妆。②悔教:悔使。
【小题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3分)
【小题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3分)
【小题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1分)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田野)的杨柳,(1分)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及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1分)因为杨柳既是代表春色的典型景物,又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1分)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往昔与丈夫欣赏春光及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 :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2分)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柳岸晓风残月?(2)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鹧鸪天
向子諲①
有怀京师上元②,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③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①向予諲是生活在两朱之交的词人,此词是北宋灭亡之后诗人晚年僻居乡里所作。②元宵节。③彩灯叠成的灯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它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
B.这是一自感旧伤时之作,前七句用流畅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
C.“而今”二宇,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
D.“白发三千丈”一句使用了用典兼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愁绪满怀的词人的自我形象,艺术效果强烈。
2.请概述末句中“愁”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①繁华消逝的满怀失落;②年华老去的深沉感伤;③往事如梦的人生喟叹;④国家破亡的无限怅恨。(如有别的理解,合情合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十兵。鍪,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1)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2)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1)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2)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