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白居易《舟中读元九①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 ①元九,唐诗人元稹。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元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白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小题1】诗的前三句,诗人以“灯前”“灯残”“灭灯”三个极富个性的景象前后映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诗的末句描绘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灯前”“灯残”“灭灯”,写出了一个过程:由“ 读诗”,到“ 诗尽”,直到“ 暗坐”,表达的情谊是真挚的,而环境是阴森的,诗人的心情是灰暗的———一面是对挚友的深切怀念,一面是内心的阴郁与苍凉。
【小题2】诗的末句运用了双关、比喻的手法。作者描绘了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图画,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愤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一方面,“ 逆风吹浪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是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绝句,四句中三用“灯”字。但是,此诗读起来,丝毫不感重复,只觉得较之常作更为自然流泻。原来,诗人以这个灯字作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线,在节律上形成一句紧连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层层加深:掌灯夜读,足见思念之切;读至灯残,说明思念之久;灭灯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节蝉连,委婉曲折,如金蛇盘旋而下,加强了表达的力量。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黑夜中凄清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的意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回答此题,注意联系诗作主旨及写作背景,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元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白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结合诗句“逆风吹浪打船声”一句加以分析,这是一首读元稹诗而怀念其人之作,作于贬谪江州途中。从全诗字面看,皆为写“读元九诗”情形,究其主旨,自然是读其诗忆其人。然而,联系二人当时同遭贬逐的身世,言外显然更有深慨。读完诗,天已快亮,犹自灭灯暗坐,必然想到造成二人同贬的原因,奸佞当道,朝政日非,情感自难平复,此时孤舟飘荡,逆风吹浪,既是凄惶之实境,又是内心之外化,更有象征政治风浪意味。在这样一幅立体图画中,诗人融公义私情于一炉,情感容量至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①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的卢,古代有名的战马。
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下阕所言“君王天下事”指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全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 的悲愤心情。
参考答案:梦想与现实 壮志未酬(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小题1:本诗首联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2: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何寓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兰草迎春,生机勃勃;(2分)桂花在秋,洁净清雅。(2分)
小题2:比兴手法。兰迎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2分)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并非想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求得富贵利达。(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是考查赏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形象特点。要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语,弄清什么意思,然后运用类似的词语表达出来即可。如首联对“兰”的描写运用了“春葳蕤”,葳蕤,形容枝叶繁盛,用葳蕤来描绘兰,意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对“桂”的描写运用了“秋皎洁”,皎,洁白;洁,干净,清洁,多指人品精神等。 用皎洁来描绘桂花,意在开在秋季,富有洁净清雅之品性。
小题2:此类以花喻人的表现手法为比兴。答题时,要先答出比兴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的理解,通过对兰、桂的品性“葳蕤,皎洁”是它们的本性的分析,答出诗人以花的品性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品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则可。(3分)示例: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开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通过这种动静结合方式,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③写景有声、有色、有得,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则可)(2)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似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情绪。(意思对即可4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秋思
陆游
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注】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并州,东汉州名,古时并州以产剪刀著名。
1.本诗作者描绘了何种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炼字炼句角度,点评“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借物写景,以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景物,如乌桕、菊花、鸿雁、天空等,生动明快地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形象鲜艳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之情。
2.作者以“并刀”比喻“诗情”的敏锐,新颖别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一个“剪”字,锤炼精当,化无形为有形,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诗人构思的敏捷和技巧的娴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