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5 14:59: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将西山,行于松柏之间适:到
B.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游览,游玩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劳动
D.要之一饱,而同于臭腐委:归,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 )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小题4: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3分)
译文:?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2)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等到对这种乐趣享受够了,他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劳”有“犒劳”之意,例如“劳军”,此处是由“犒劳”之义引申为“问候”。
点评:本题所选实词均可从教材中或常用词语中找到相应的解释,如,适:适百里者,宿舂粮(《逍遥游》);劳:犒劳、劳军;游:游玩、游鉴;委:委托。这种命题形式体现了课内知识的迁移,有利于考学生的能力。
小题2:先要找到题干中限制词的答题区干,由原文“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可知B项是正确的;由原文“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亦可知A、B是正确的,综合前一信息则选B。
点评:本题题干所选信息很巧妙,考生要选出正确选项必须先理解“萧然绝俗”“以适意为悦”。所以本题既考到了筛选信息的能力,更考到了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小题3:“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错误,本文表达的是豁达、乐观的情感。
点评:本题错误点设置较好,不能简单的就文论文,而要结合作者及苏轼的生平的风格来答题。苏轼以豁达乐观著称,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定风波》
小题4:注意关键词。(1)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席,“席”带了宾语“众客”,所以要用作动词,可译为“容纳”。(2)易:交换(交易);厌:满足(学而不厌); “洒然”:吃惊的样子。本句的“洒然”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点评:本题的计分点选取不太恰当:一、“焉”在此处不一定理解为兼词,亦可理解为语气助词,所以不宜作计分点;二、“洒然”过难,绝大多数学生翻译不出来,没有区分度。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稼轩记? (南宋)洪迈
郡治之北可里,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
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①十弓②,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 。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耒耨③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 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主人初未之识也。绘图畀予曰: “吾甚爱吾轩,为吾记。”
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是见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顷赖氏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惊震,谈笑扫空之。使遭事会之来,挈中原还职方氏,彼周公瑾、谢安石事业,侯固饶为之。此志未偿,顾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无乃大不可欤?
若予者,伥伥一世间,不能为人知,乃当急须蓑笠,醉眠牛背,与荛童牧竖肩相摩,幸未黧老时及见侯展大功名,锦衣来归,竟厦屋深潭之乐。将荷笠棹舟,风乎玉溪之上,因园隶内谒曰: “是尝有力于稼轩者” 。侯当辍食迎门,同席而坐,握手一笑,拂壁间石细读之,庶不为生客。
侯名弃疾,今以右文殿修撰再安抚江南西路云。
(本文有删节)
注解:①衍:延伸。?弓:一箭的射程。??③耒耨:指农具。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治之北可里所:地方,处所
B.若将真耒耨之为者秉:手执
C.是见深知用:任用
D.章显于南邦闻:闻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主人初未之识也②则施施行,漫漫而游
B.①缚取五万众中②辞楼下殿,辇来
C.①懦士为兴起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过也
D.①不能为人知,当急须蓑笠②度我至军中,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了“旷土”的地理形势,用“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为下文作铺垫,衬托了辛弃疾的与众不同。
B.第二段写辛弃疾的田园生活与田园建设,介绍了“稼轩”名号的由来,并且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缘起。
C.第三段用生动传神的文字,追述辛弃疾慷慨擒齐虏,谈笑灭赖氏的风采,在他志向已经实现的时候,辛弃疾却归来隐居。
D.全文既充满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志向和才干的高度赞扬,也表明了对他壮志未酬便欲退隐的惋惜和规劝,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
小题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莫识其处。(3分)
(2)将荷笠棹舟,风乎玉溪之上,因园隶内谒曰: “是尝有力于稼轩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划对两个给1分,划错两个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5:(1)界限(截然)分明,土地如磨刀石一样地平坦,(1分)可以建造房屋来居住,(1分)却没有人了解这个地方(1分)。
(2)(我)将戴着斗笠,划着小船,(1分)在玉溪上吹风,(1分)(之后我)通过管园的人向内拜谒说:(1分)“这是曾经为稼轩出过力的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用:因。依照语境理解实词意义,比如:“见贤焉,然后用之”一句中“用”的意思是“任用”。
小题2:A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修饰 B.①介词,从②介词,到? C.①代词,指辛弃疾壮举;②助词,主谓之间取独。D副词,才。
小题3:C原文中是假设有机会,辛弃疾也一定能像周瑜、谢安一样的事业,并非“已经实现”。
小题4: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断句技巧:1.读全文: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 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3.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格式如:者......也,以......为......,因......故,无乃......乎,得无.....乎,为.....所......,见.....于......等等。
小题5: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砥”“庐”“居”“识”“荷”“棹”“风”“谒”“有力”;介宾短语前置句,“风乎玉溪之上”。
附【参考译文】
郡城的北边大约一里的地方,原有一片空旷的土地:三面依附城墙,前边枕着澄湖像玉带一样清澈的湖水,(这个地方)长度(纵深)一千二百三十尺,宽度(横向)八百三十尺,界限分明,土地像磨刀石一样平坦,可以建屋来居住。却没有人(此前勘察住宅地基的人)没发现这个地方。天造地藏的一块好地方,要挑选合意的人以后给他。
济南的辛弃疾最后来到,有一天独自购得了这里。建筑了百来间房后,也才占了这里十分之四,于是把左边的荒地开辟为园地,栽满水稻,居然绵延十支箭的箭程之远。设想他日退职归来,一定要在这里耕作,因此在高地建屋俯瞰这里,这屋命名为“稼轩”。在田边建立亭子称“植仗”,好像真的想拿农具耕作。东边山冈,西边土山,北边田舍,南边山脚,小径穿竹林而过,路旁植满海棠。群山上有楼,树影婆娑中有屋舍,信步行走有亭子。都只预想了大概的位置,规划好一定日子后建成,然而(原来)主人最初没认识到它的好处。(他,辛弃疾)绘图给我嘱咐我说:“我喜欢我的轩,替我写一篇文章吧。”
我认为辛侯本来是中原才智杰出的人,怀抱对大宋的忠心,行侠仗义,(名声)在南宋彰显,齐地的贼寇张安国降金叛国,辛弃疾赤手空拳率领五十个骑兵将叛贼从五万人中捆绑回来,就如同抓住一只狡兔一般。(之后),命令部下束住马嘴,口中含箭,取道关西越过淮水(或:崎岖曲折向西直奔淮西),一天一夜没有吃一颗米,他的雄壮声势和英雄气概,(使)那些怯懦的人也因此振奋。圣明的天子召见他之后,再三赞叹,因此被皇帝深深欣赏,受到重用,进入朝廷登上九卿的位置,曾到两道担任提刑使和按察使,四次率军开府。不久,赖文政发动叛乱,势力从潭州逼近江西,两地为之震惊,(但)辛弃疾在谈笑之间就把叛军扫荡一空。如果遇到机会到来,让他带领中原人收复国土,那像周瑜,谢安一样的功业啊,他本来是足以建立的。(但)这个志向还没实现,反而自己隐藏足迹在山林泉石之间放浪形骸,跟着老农学习种庄稼,恐怕太不合适了吧?
像我这样的人,在这个世上茫茫然度过一辈子,不被人欣赏。才应当赶快穿着蓑衣,醉卧在牛背上,和打柴放牛的孩子混在一起。希望在我没有变老的时候,来得及看见辛幼安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穿着锦衣回来,尽享屋舍水潭的乐趣。那时,(我)就戴着斗笠,划着小船,在玉溪边吹风,(之后我)通过管园林的人向内拜谒说:“这位曾是为稼轩出过力的人。”
辛侯定会停下进餐,门口迎接,与我同席而坐,握手相视而笑,拂净石壁上的尘土细读我这篇《稼轩记》,(他)大概我不算生客吧。
辛先生名叫辛弃疾,现在以右文殿修撰的职衔,第二次担任江南西路安抚使。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於乱亡者,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其所不疑——遗:忽略
B.尽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释:解除
C.其于治乱存亡之,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几:通“机”,机会
D.不敢其私谋诡计——肆:滥用
2.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祸常发所忽之中        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B.欲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勇气闻于诸侯
C.武氏日侍其左右不悟      樊於期偏袒扼腕进曰  
D.各惩所由亡而为之备      皆出于此乎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出于智力之所不及”的事情是(? )
①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②变封建而为郡县。
③王莽卒移汉祚。
④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
⑤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⑥良医之子,多死于病。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祸常发于所忽,乱常起于不足疑”,指出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虑不周到。  
B.文章二三两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由古及今,阐述了“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道理。  
C.作者认为,很多事情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统治者唯有顺应天命,积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保持发展。  
D.文章把朝代兴亡的一切问题归之于天道,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但本文毕竟触及到了封建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后世君主有警戒的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於乱亡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加粗的部分断句。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参考答案:1.C
2.B
3.B
4.A
5.(1)秦始皇的时期,剿灭诸侯,统一了天下
  (2)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
  (3)这是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6.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泉涓涓始流    ②弃甲曳兵
B.①问征夫前路    ②是区区不能废远
C.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D.①悟以往不谏    ②夫晋,何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讫:终了,完毕。
B. 为《学规》俾守之?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谓其疏于为政?短:诋毁,指摘。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独端坐以指画沙?王好战,请以战喻
B. 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 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D. 五年,依所请?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 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2)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参考答案:
1.B
2. B
3. D


本题解析:1. 俾:使
2.?与:①介词,对,向;②介词,跟,同。A. 以:介词,用。C. 之: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D. 所:助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
3.?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
4.看参考译文。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