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5 14:59: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选自《明史·张淳传》)
1.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御史以淳——属:通“嘱”,嘱托
B.淳期三月必得盗——刻:限定
C.及檄累下,淳笑曰——阳:通“佯”,佯装
D.淳验无实即之——坐:使……坐下
2.下列各组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因呼“张一包”——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B. 闻淳言告十八——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久,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何陋
D.今闻吾去归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各句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张淳是一个很有为官才能的地方官,他被任命为永康知县后,迅速得到当地百姓的信服。
B.张淳的断案效率是极高的,凡是诉讼的,他都提前定下日期,并按日期快速审判,没有积压的案子,于是人们将他与包公相提并论。
C.大盗卢十八抢劫库藏的金帛,十年都没将其俘获,张淳到任后,御史限期三个月将盗贼抓住,结果张淳只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任务。
D.大旱之年,抢劫事件常常发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张淳故意将死囚打死,并说成是抢劫的人,以此来震慑百姓,使人们不敢再行抢劫之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C
4.(1)涉案乡民只要准备一包饭就能打完官司,于是(大家)称他为“张一包”,说他断案快捷准确像包拯一样。
  (2)这个盗贼,抓捕急了就逃跑了,现在听说我要离开了,就回来了。(我是)根据道理推测的,哪里有神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B.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其李将军之谓也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D.骞以郎应募,使月氏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别是结构助词,的;代词。A.都是介词,“依靠,通过”的意思。B.恐怕是,大概,表推测语气。D.都是凭借……身份。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使矫诣许①。谓曰:“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矫还曰:“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登曰:“夫闺门雍穆②,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郡为孙权所围于匡奇,登令矫求救于太祖。矫说太祖曰:“鄙郡虽小,形便之国也,若蒙救援,使为外藩,则吴人剉③谋,徐④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太祖奇矫,欲留之。矫辞曰:“本国倒悬,本奔走告急,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太祖乃遣赴救。吴军既退,登多设间伏,勒兵追奔,大破之。
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⑤民父病,以牛祷,县结正⑥弃市⑦。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悉自览罪状,一时论决。大军东征,入为丞相长史。军还,复为魏郡,转西曹属。从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文帝曰:“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帝既践阼,转署吏部,封高陵亭侯,迁尚书令。明帝即位,进爵东乡侯,邑六百户。车驾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帝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⑧文书耳。”矫曰:“此自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陛下宜还。”帝惭,回车而反。其亮直如此。加侍中光禄大夫,迁司徒。景初元年薨,谥曰贞侯。
【注】①许:许昌。?②雍穆:和睦。?③剉:cuò,折损,摧折。?④徐:徐州。
⑤曲周:古地名。?⑥结正:定案,判决。
⑦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
⑧案行:巡行,巡视,此处引申为“查阅”。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疾:憎恶 怨恨
B.纵无申胥之效,敢忘弘演之义乎    效:效果,功效
C.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     除:任命,授职
D.矫曰:“此孝子也。”表赦之     表:表扬,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敬如此,何骄之有?陛下欲何之
B.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焉用亡郑以陪邻
C.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详写了陈矫与陈登的对话,极有深意:既表现了陈矫的磊落正直;又显示了陈登的气度目力不凡,使陈登的“深敬友矫”具有烘托陈矫的作用。
B.陈矫为解匡奇之围去见太祖,一番话既是为匡奇求援兵,也是为太祖的王业做长远谋划,太祖很欣赏他的卓识,亲自统领大军大破吴军,解救了匡奇。
C.陈矫在担任尚书令时,拒绝接纳突然来尚书省查阅文书的魏明帝,并且直言这是尚书令的职责,尚书省不是皇帝应该临幸的地方。
D.作者简要叙述了一代名臣陈矫的一生,且再现了他的谋略过人、临事果断和忠孝正直。作者长于叙事而裁剪精当,笔墨简洁而人物传神的修史特点由此可窥一斑。
4.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迁 魏 郡 太 守 时 系 囚 千 数 至 有 历 年 矫 以 为 周 有 三 典 之 制 汉 约 三 章 之 法 今 惜 轻 重 之 理 而 忽 久 系 之 患 可 谓 谬 矣。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方永安,武声远震,仁爱滂流,未从之国,望风景附,崇德养威,此王业也。
②陈季弼临大节,明略过人,信一时之俊杰也


参考答案:
1.D
2.B
3.B
4.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5.①徐州才能永久安定,您的威武之名震慑四方,仁爱之名到处传扬。还没有跟从您的地方,都会观望风头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尚恩德,养成威望,这就是成就王业呀。
②陈季弼遇上大事的时候,见识高明,多有谋略,超过一般人,确实是当代的杰出人才。


本题解析:
1.表:上表,上奏章
2.B项“焉”在两句中均做疑问代词,译做“哪里”“怎么”。 A项:“之”一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一为动词,译做“往,到……去”。C项:“而”均为连词,但一表转折,译做“却”;一表递进,译做“而且”“并且”。D项:“且”均为连词,一表递进,可译做“而且”“况且”;一表让步,可译做“尚且”。
3.太祖派军队赴匡奇救援,吴国人于是退兵了。
4.答案:迁魏郡太守/时系囚千数/至有历年/矫以为周有三典之制/汉约三章之法/今惜轻重之理/而忽久系之患/可谓谬矣。
5.①关键词:方:才能,才会,将会。声:名声。景:像影子一样。崇:崇尚,推崇。
②关键词:临:面临,遇上。信:的确,确实。
译文
陈矫字季弼,是广陵郡东阳县人。到江东和东城躲避战乱时,辞掉了孙策和袁术的召聘,回到本郡。太守陈登请他担任功曹,并派陈矫到许昌,对他说:“许昌人好评论人物,有批评我不足的地方,您替我留意一下,回来转告我。”陈矫回来说:“我听了远近不少人的议论,都说您骄傲自大。”陈登说:“内室和睦,德行兼备,我敬佩陈元方兄弟;冰清玉洁,行动有礼有法,我敬佩华子鱼;修身养性,痛恨丑恶,有胆有识,我敬佩赵元达;博学多才,卓尔不群,我敬佩孔文举;才智出众,有建立王业霸业的谋略,我敬佩刘玄德:我这样敬佩他们,还有什么骄傲自大!那些人絮絮叨叨,哪里值得去听信呢?”陈登平时的想法确实如此,却非常尊敬和友善陈矫。
孙权围攻广陵郡匡奇时,陈登命令陈矫去向太祖求救,陈矫劝说太祖说:“我们郡虽然地方狭小,但地势对您有利,如果能得到您的援救,让它成为您的外藩,就能挫败吴国人的阴谋,徐州将可以永远安定,您威武的名声震动远方,仁爱之心传播四方,还未归附您的地方,就会望风而像影子一样归附您。崇高德惠,培养威严,这样才可以建立王业。”太祖很惊奇陈矫的才智,想留下他在许昌任职。陈矫推辞说:“我们的郡县面临危亡,本意是来向您告急求援的,纵使没有楚国申包胥搬取救兵的功效,又怎敢忘记卫国弘演的义举呢?”太祖于是派兵救援。吴军已开始撤退,陈登在多处设下埋伏,亲自率兵追击敌人,大败吴国军队。
太祖征召陈矫担任魏郡司空掾属,历任相县令,征南将军长史,彭城太守,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曲周一男子的父亲病了,这男子杀牛为他父亲祈祷福寿,根据当时保护耕牛的法令县官判他抛尸街头的死罪。陈矫说:“这是孝子呀!”上表请求赦免了他。升魏郡太守。当时魏郡关押的囚犯有一千余人,有的关押了一年多还未判决。陈矫认为周代有三典法,汉代有约法三章,现在只重视判罪的轻重,却忽视了长期关押的恶果,这真是谬误呀!他亲自阅读了全部罪案,当时就作出了判决。大军东征时,进京任丞相长史。回师后,又任魏郡太守,转任西曹属。跟随太守征伐汉中,回来后任尚书。太祖未到邺,死在洛阳,群臣拘泥常规,认为太子继位应当有诏书的任命。陈矫说:“大王死在外面,天下惶恐,太子应当节哀,,马上即王位,以安定天下的人心。况且太祖宠爱的儿子就在旁边,如果发生争夺王位的灾变,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就召来百官,准备登基仪式,一天就筹办好了。第二天,以王后的命令,策太子即位,大赦天下,一切仪式圆满结束。文帝说:“陈季弼面临大事,头脑清醒,谋略过人,确实是一时的俊杰。”文帝即皇帝位后,陈矫转吏部任职,封高陵亭侯,升任尚书令。明帝即位后,进爵为东乡侯,封邑六百户。明帝有一次突然乘车来到尚书台门前,陈矫跪下问明帝:“陛下想要去哪里?”明帝说:“不过想看看文书罢了。”陈矫说:“这是臣的职责,不是陛下应当做的。如果臣不称职,就请陛下罢免我。陛下应当回去。”明帝很惭愧,掉转车头就回去了。他的诚信正直大都像这个样。又加官侍中光禄大夫,升任司徒。景初元年去世,谥号叫贞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慕贤
颜之推
  ①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①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
  ②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③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④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②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⑤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注:①髆(bó),肩、肩膀。②太子左卫率,官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部分:部署,约束
B、便沉湎纵恣,无纲纪/略:丝毫
C、吾爱其手迹/雅:平日,平素
D、那得都无声/问:询问,问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墨子悲于染丝,是谓矣/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昔虞国宫之奇少长君/燕王欲结
C、所以鲁人谓孔子东家丘/窃大王不取也
D、国之存亡,系生死/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引用古人“千载一圣”“五百年一贤”等语,意在说明圣贤的稀少和难得,暗含慕贤之意。
B、文章第三段写丁觇因擅长写文章和书法,官职由书记立即擢升至尚书仪曹郎,却不被当世人充分重视,对此作者深感惋惜。
C、文章第四、五段举了羊侃、杨遵彦和斛律明月等例,说明贤能之士关乎国家命运,从而论述慕贤的重要性。
D、文章运用了丰富而典型的事例来说理,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寓抽象的道理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2)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
(3)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5、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第一段提到“君子必慎交游焉”,试概括“慎交游”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举孔子和宫子奇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B
4、(1)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译:因此,与好人相处,如同进入种满芝兰的房屋,时间久了,自然会变得无比芬芳。
(2)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译:将帅幕府中的大多数人,轻视丁觇地位低下,不尊重他,觉得让子弟跟他学书法是可耻的事。
(3)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译:这个人是后生辈中无法比拟的,竟然不被世人所称道,也是怪事!
5、(1)人在情性未定的时候,容易受到熏渍陶染,从而潜移暗化。
  (2)说明了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或答为:说明了世人“贵耳贱目,重遥轻近”的错误的慕贤之道。(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共19分)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韩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①。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畏恶:害怕、嫉妒
B.高帝陈平计以:用
C.居常怏怏怏怏:怀疑
D.素与信善:友善、交好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信初国臣壮也,犹不如人
B.项王死后,归信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
C.欲谒上,恐见体有不快,起作一之戏
D.高祖至楚臣死不避
小题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小题4:翻译课内文言文的句子。(共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晋国)向东使郑国作为疆界之后,又要扩张西边的疆界。
(2)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荆轲。
(3)(我)派遣将领守卫关卡的原因是防备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啊。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怏怏”不高兴的样子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文言文中实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通过代入检验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句意思,选出正确选项不难。同学还要注意课内外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一般这道题目都是课内知识课外考。大部分实词都是一词多义,同学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注意哪些义项是经常用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频,这些词语要注意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B亡:逃。A之:到,动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通“擒”;鸟兽总称。D且:将;尚且
点评:文言一词多义用法的辩析,首先要考虑具体语境;其次要联系学过的例句体会用法;第三,在平时学习中要归纳整理,才能熟练迁移运用。如D选项中,两个“且”的用法,就是平时我们学习时应该整理的。
小题3:试题分析:“亨”通“烹”,意为“我这样的功臣当然就应该被烹杀”
点评:本题是一道翻译的变式题,难度不大,设置的错项也很明显。
小题4:试题分析:关键点(1)“东”:名词作状语;“封”:使……作为疆界;“肆”:扩张、扩大。(2)定语后置,“白衣冠”名词动用,“以”:目的连词“来”。(3)所以:……的原因,出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判断句,注意句子的通顺。
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本题要注意谦词的翻译;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尤其是句子的句式和语气,很多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忽略,平时练习的时候,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可。如第三句,最后的“也”字其实恰恰是句子语气的体现,应该翻译为“啊”
【参考译文】
项羽的亡命将领钟离眜家在伊庐,一向跟韩信友善。项王死后他就逃命来归附韩信。汉王怨恨钟离眜,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国逮捕钟离眜。韩信刚到封国,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部队。汉6年,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造**。高祖用陈平的计策,“天子要出巡,会合各封国诸侯。南方有云梦泽,派使者告诉诸侯到陈会合,我要到云梦泽去巡游。”实际上要袭击韩信,韩信不知道。高祖将要到楚国,韩信要起兵^造**,又想自己没有罪,要晋见皇上,又担心被捉拿。有人劝说他:“斩了钟离眜晋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就没有忧虑了。”韩信就去跟钟离眜商量这事。钟离眜说:“汉王之所以不攻打楚国,就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要抓了我去向汉王讨好,我今天死了,你跟着也就要灭亡了。”就大骂韩信说:“你不是忠厚的人!”最终就自杀了。韩信拿了他的头,到陈晋见高祖。皇上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载在随行的副车上。韩信说:“真的象人们所说的,‘狡兔死了,用来猎兔的走狗就被烹杀;高空的鸟捕完了,良弓就收藏起来;敌国消灭了,出谋划策的臣子就要灭亡。’天下已经统一安定,我当然就应该被烹杀!”皇上说:“有人控告你要^造**。”于是用刑具锁绑了韩信。到了雒阳,赦免了韩信的罪,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汉王害怕和嫉妒他的才能,经常借口有病不参加朝会和侍行。韩信因此日日夜夜怨恨不平,平常总是怏怏不乐,对跟周勃、灌婴地位相同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会过樊哙将军,樊哙跪拜着迎送,称自己“臣”,说:“您大王怎么竟然肯光临臣!”韩信出了门,笑着说:“我这一辈子竟然跟樊哙这般人为伍!”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