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A.提高认识,要让人们明白“行义”可以双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B.加强制度建设,激浊扬清。一方面要让“行义”者得到经济和官职等现实奖赏,促进人们“向义”、“践义”、亲义、尊义,同时也要让不义者得到严厉的惩罚,达到震慑目的。 C.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 D.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相互帮助,同心协力。 |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A
本题解析:小题:. 原文是“想百姓之所想”,不能理解为“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
小题:. 原文是“示范群体”,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另“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并非否定欣赏歌舞。)
小题:. 原文是“几乎都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名著导读(6分)
①《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说的。(1分)
②《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__?____。(1分)?
③《红楼梦》中,有一个标准的“名媛淑女”,她不但长得漂亮,而处处随分从时,端庄稳重,很符合传统的封建闺范。在众姐妹开诗社,逞才使性时,她出的诗题是“咏太极图”。这个人是?。(1分)
④宝黛初会时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它照应了书中的哪一传说:?(用四个字概括)。(1分)
⑤《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试简述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2分,至少写出两点)
参考答案:①贾宝玉?②王熙凤?③薛宝钗?④木石前盟?⑤答: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宝玉与金钏儿说悄悄话被王夫人听见,金钏儿被王夫人打后羞愤投井自杀,贾环向贾政诬告此系宝玉逼奸不遂引起。(写出一点得1分,得满为止)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2012·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掐辫子
刘心武
她听到这儿放心了,明白他内心里,有区别于她这样城里生城里长的人的眼光和心思,草帽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便宜的遮阳物品。可是对他来说,是他到城里来上大学以前,奶奶、妈妈、姐姐日常掐辫子变化成的产品。她引他聊得更多。他细细叙说。他告诉她,他们家乡,离交通枢纽远,历史上属于兵家必弃之地,如今则属于商家缓争之处,无山无水,开发不成旅游区,离最近的一处古迹也有百里之遥。他也曾苦苦查阅过,竟找不出自古到今各方面的名人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地方的。总之,那是一处平凡、平淡、平庸的所在。但是平实之地也有平安之福,城市化的浸润离得还远,村庄虽然盖起了新房,却仍有古朴风貌。有人问城市膨胀耕地减少,为什么还有粮食吃?他说,那就是因为还有他家乡那样的存在,每年还种大片的小麦,小麦收过种大片的玉米。而大田劳作之余,妇女们就维系着久远的传统,掐辫子。
她在秋阳下听他讲家乡,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他没想到她爱听这些。他进一步告诉她,他大学四年的费用,学费是爸爸供,生活费呢,全是奶奶、妈妈和姐姐掐辫子掐出来的。她把玩着那渐渐变干的草帽,忽然觉得,那是有生命的东西,她把草帽像宠物般拥在胸怀。? (节选)
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带给“她”温暖。②“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本题解析:“光亮”具有对农村的“认识”“感受”“理解”“热爱”的指代作用。“光亮”表明农村的形象在“她”心中美好起来,农村美好的形象如“光亮”一般照入“她”的心房。而“陆续”“一缕一缕”是说明“她”了解农村的过程是一点一点地深入的,这也可以从“她”情感的变化看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耄耋之年的黄永玉
斜戴一顶深蓝色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烟斗,永远是时尚小老头黄永玉的标志。被称为“一代鬼才”的他,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虽然今年已经87岁了,可是黄永玉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活得最像自己。
80岁过后的黄永玉曾说,除了画画和应付来客,他的工作就是写《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永玉颇为自信地说:“小说写的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而非虚构。如我这般的生活,没有人经历过,相信尤为引人注意。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说,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直到2008年,小说的故事依然在“黄永玉”4岁时徘徊,“我写得很慢,因为我是老老实实地写,没有随意删改,我要把所经历的每个时代与社会的各个侧面勾勒出来。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就让笔触随着记忆逶迤而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写多长。”黄永玉解释说,写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手里写着小说,却总想着要画上几笔”,“现在我得努力戒掉画画这个‘恶习’,不然把小说写完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回顾黄永玉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在黄永玉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对于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黄永玉打趣地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渗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据黄永玉回忆,他小时候,外婆家附近有个荷塘,他一淘气犯事,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高的洗澡盆滚入荷塘,跳到里面躲起来。“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项那么高,待久了,青蛙都过来了,水蛇什么的,能够仔细地看到它了,于是发现荷花底下的那种变化,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一根一根这么清清爽爽,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丰富多了,我开始画荷花”,“我常想到的是外婆当年池塘里头给我的那种感觉”。
目前,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难怪老先生的文章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不那么干巴巴的。例如他写道:“读得高兴,便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联想和看法,明知道这是很学究气的东西,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时很为它吃了些苦头。”寥寥数语,既写出了一种读书习惯,还写出了一段严酷的历史,风趣又沉重。
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必会苦不堪言。对此,黄永玉说出了他的体会,他不无幽默地说:“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在另一处又说:“我喜欢读书,遇到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便特别高兴……”正因为如此吧,他才博学多才,他才把书读得津津有味,并写出津津有味的东西供人阅读。
耄耋之年的黄老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过日子平平常常就好,有的有意思,有的没意思,不要什么都找意义。我常常想,我怎么一眨眼就80多岁了呢?感觉像自己的年龄被人给偷去了似的。有个美国学者说过,他恨不得把帽子摘下向年轻人伸过去说,‘请施舍几年时间给我吧’,可是这是异想天开”。在黄永玉看来,人到八十,不绝望,感觉生活有意思就很满足了。黄永玉说自己一直很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还有情感上的累,假如哪天我死了,我的碑上就写‘太累了’三个字。或者写上‘爱,怜悯,感恩’。爱就是博爱,爱自己爱众生;怜悯就是要保持一颗怜悯之心,连虐待人的人都要怜悯他,尽管他无知、残暴;而感恩不是感一个人的恩,而是鼓励一切人帮助人的美德”。
(选自《共鸣》2011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黄永玉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对于黄永玉的话引用过多,冲淡了作者的思想。你是否同意此看法?为什么?(4分)
小题4: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生活”“读书”及“创作”方面有独特个性和独到见解的黄永玉的形象,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在这方面是如何理解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在内容上:文章开头一段简要介绍了老年黄永玉独特的肖像、成就以及“活得最像自己”的性格特点。②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点明下文主要写老年黄永玉的现状、性格与追求。(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个人行为上率性而为:(1分)②艺术观点上新颖独到;(1分)③对人生看得豁达、透彻;(1分)④情感上博爱,怜悯,感恩。(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不同意。①作为一篇人物传记,传主的语言本身就富有特色,朴实而有趣,形象而生动,韵味无穷,很好地体现了人物个性及思想。②引用黄老的话,不但没有冲淡作者的思想,反而使文章更加真实、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亲。(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同意,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最多不能超过2分)
小题4:示例:观点一:生活就是自我个性的展示。①黄永玉的生活就是自我本色的展示:例如他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等等。②展示自我的前提是不伤害他人,不损害他人利益。这要求我们做一个本性善良的人。③我们要展示自我积极向上的个性,反对将低俗下流及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当做个性展示。
观点二:只有将读书当做乐趣,才能真正有所收获。①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它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思考问题时不那么费力。②只认识到读书的意义而不能从读书中发现乐趣者读不好书。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书,包括为考试而读书,必会苦不堪言。③调整心态,找到读书的乐趣是我们学习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观点三:创作的基础是生活和读书。①黄永玉被称为“一代鬼才”,多有建树,这与其深厚的生活体验和热爱读书的习惯密不可分。②虽然当前也有一些“偶像派写手”在没有生活阅历、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情况下却能一写成名,但其成功有偶然性。其作品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③创作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年轻人应该多向老一辈艺术家如黄永玉等人学习,不应该梦想终南捷径、一夜成名。(6分。提出观点1分,联系文本分析3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一般都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作答,在内容上,“斜戴”“叼”是对老年黄永玉独特的肖像;“绘画”等样样精通,体现了他的成就;“时像小孩…”等表现了他的性格。在结构上,可从下文内容来判断,一般都是起着提领下文的作用。
小题2:可根据黄永玉的言行举止及作者的议论性评价性语句和他人的话语来分析。第一段中对黄永玉肖像及性格可得出,他是一个有率性的人。由第三段对荷花“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的观点和看法可知,他的艺术观点,新颖独到。最后一段“耄耋之年的黄老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这句评价性的语句可直接提取。“爱就是博爱,爱自己爱众生;怜悯就是要保持一颗怜悯之心,”可从情感上概括。
小题3:这是开放性的题,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结合着传记特点,从引用对丰富传记内容及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等角度分析作答。
小题4:此题要根据传记中黄永玉在生活、读书、创作方面的独特之处的具体内容,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任选一个进行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如选择生活,可从自我本色的展示、积极率真的性格、善良豁达的人生态度等方面组织答案。以此类推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9分)
一直在等待
张维超
父亲去世了,给崔晓柯留下一个不完整的“等”字。这个字,写在一张白纸上,而且最后一笔没有写上,但这并不妨碍推断,它只能是“等”字,而不会是其他的字。
此后的几天里,崔晓柯不止一次地揣摩父亲的意图:显然,父亲原本是想给她留言的,只不过,突发的心肌梗塞没有给父亲这个机会,甚至连这个“等”字都没让他写完——等,等什么?等人还是其他什么事情?如果是人,那又会是谁呢?
崔晓柯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十岁那年,母亲离开了这个家,再也没有回来。长大后,崔晓柯曾问过父亲这事,父亲却一句话也不说。难道说,这十多年来,父亲一直在等母亲回来?崔晓柯仔细地整理着父亲的遗物,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整理书房时,崔晓柯发现了一部还在充电的旧手机,显然是父亲去世之前充上的。手机是待机状态,说明一直在使用。可这部手机是父亲买的第一部手机,已经有十多年了,父亲曾换过好几部手机,去世前用的是一部新款摩托罗拉。崔晓柯查了一下旧手机的号码,居然是父亲十多年前使用的。父亲用这个号码的时候,崔晓柯还在外地读书,每个月都会往这个号码打电话,所以她记得特别清晰。现在看来,父亲写的那个“等”字,应该和这部手机有关,他一直不让这个老号码作废停机,很可能是在等一个人,等那个人给他打电话。
母亲说得没错。半年后,父亲的那部旧手机突然响了,打电话的是个女的,听声音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喂,请问您是崔咏大伯吗?”
凭这一句话,崔晓柯当即断定:这正是父亲一直等待的人。于是忙解释说:“哦,我是他女儿,请问你是哪位?”
女孩显得有些慌乱,说:“我、我……这样吧,我现在在市人民医院,你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过来一趟?”
崔晓柯要了女孩病房的房间号,迅速打车赶到了市人民医院。在病房里,崔晓柯见到了那个女孩,比她想象中要年轻一些,大概也就是十五六岁。女孩得知崔晓柯父亲的情况后,便把崔晓柯拉到了病房外,拿出了一张名片。
崔晓柯接过来看了一下,是父亲十年前的名片,当时父亲还在报社当记者,名片上有着父亲的名字、职务,还有联系电话。这个联系电话,正是父亲那个老手机号。
女孩说:“大姐,病床上躺着的是我爸爸,他需要做心脏手术,费用大概要十五万元,我们没有这么多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爸爸受尽折磨。最后没办法,爸爸这才给了我这张名片。”
崔晓柯和女孩回到病房里时,女孩的爸爸已经醒了,崔晓柯简单地说明情况。
男人听后,说:“我原本不想麻烦你爸爸的。可、可是我实在——”男人显得很无奈,还有一些愧疚,接下来,他讲了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十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男人下夜班回家,当走到胭脂湖时,看到一辆吉普车扎进了湖里,他犹豫了片刻,还是跳进了冰冷的湖里把吉普车里的人救了出来。他救的人正是崔晓柯的父亲崔咏。当时,崔咏很感激,从兜里掏出一张湿透了的名片递给男人,说大恩不言谢,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给他打电话。这十年间,男人遇到了很多难处,但是都硬撑过去了,因为他不想索恩,直到这次病重,他还在犹豫……
崔晓柯被男人的话震撼了,她从父亲的遗产里支取了十万元,帮男人做了心脏手术。随后的日子里,崔晓柯一次次地想起父亲,为了等那个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接到的电话,他居然一直保留着那个手机号,并且在他去世的那一刻,他最先想到的,也是让他的女儿接过这个任务——继续等下去。
崔晓柯终于忍不住给母亲打了电话,质问母亲,说父亲这样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人,为何还要离开他。
母亲沉默了片刻,说:“晓柯,不是每个报恩的故事都有圆满的结果,你知道吗?我和你父亲的婚姻也是因为报恩。当年,你父亲救过我的母亲,也就是你姥姥。你姥姥为了报恩,就让我嫁给你父亲。可是,我不爱你父亲,我试着去爱他,试了好多年,可我总也做不到……所以你姥姥去世后,我就离开了你父亲。晓柯,妈妈对不起你啊!”说完,母亲就哭了。
崔晓柯没有说话,直到这时,她好像才真正地了解了自己的父母,了解了百味的人生。
(选自2009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崔晓柯的父亲崔咏给她留下的“等”字,具有多重含意,可以理解为等女儿崔晓柯,也可以理解为让女儿等妈妈,还可以理解为等救过自己命的人。
B.崔晓柯从父亲一部还在充电的旧手机上发现“等”的线索,因为她的父亲曾换过好几部手机,但一直没有让这部手机的号码作废,且一直开机等待。
C.小说围绕“等”展开,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首尾照应,结尾耐人寻味。
D.小说主要采用常见的“误会法”来构思情节,崔晓柯的母亲对她的父亲有许多误会,而崔晓柯对母亲又有许多误会,同时她对父亲也存在着一些误会。
小题2:小说中父亲崔咏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小说中“母亲”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4:小说结尾说:“她好像才真正地了解了自己的父母,了解了百味的人生。”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味人生”的?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①知恩图报。事例:一直等电话。
②忍耐宽容。事例:母亲离开,没有对晓柯说过指责母亲的话。
③见义勇为。事例:救助姥姥一事。
小题1:(1)侧面表现出主人公的见义勇为、宽容、知恩图报,使主人公形象更加丰满。
(2)母亲离开父亲,打破了传统报恩观念的束缚,使读者更好地认识“百味人生”的内涵,突出主旨。
小题1:“百味人生”指的是人生情味,是人们的各种生存方式和对生活的理解。父亲多年开着手机只为等待报答救命之恩,这是父亲的人生情味;崔晓柯的母亲因姥姥的知恩图报而嫁给了崔咏,因不爱而离开,这是母亲的人生情味;因不知道父母怎样结合,母亲为什么离开而不理解,这是崔晓柯的人生情味。联系现实论述。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理解错误,从小说的故事来看,等的只能是曾救过崔咏命的人。C项首尾没有照应。D项不是“误会法”,对母亲的离开,崔晓柯是不理解,对父亲也不存在误会。
小题1: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侧面描写。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