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9-25 15:03: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 施主才应该感谢主持镰仓圆觉寺的诚拙大师,深感目前用来教学的地方太狭小,不能满足各地前来求学者的要求,因此想谋求更大的场所。江户的富商梅津听诚拙大师提起此事,便决定捐献五百两黄金,建一座较为宽敞的讲堂。
? 一天,他亲自带着这笔捐款送到诚拙大师的手里,大师一边接钱,一边随口说道:“好罢,我接受。”
? 梅津虽将一袋黄金交给了诚拙,但对大师这种态度十分不满。三两黄金足够一个人过一年舒服日子,而他捐了五百两黄金,却连一个“谢”字也没有得到。梅津不由得提示说:“大师,那只袋里装的是五百两黄金啊!”
? 诚拙依旧平谈地回答:“数字你已对我说过了。”
? 梅津被大师的平淡激恼了,愤愤地说:“即使我是个富翁,五百两黄金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呀!”
? 诚拙大师听后淡淡一笑,问:“梅津先生,因此你要我向你致谢是吗?”
? 梅津脱口而出:“那当然了。”
? 诚拙不由得板起面孔,说:“我为什么应该感谢?施主才应该感谢!
(1)为什么说“施主才应该感谢”呢?请分三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阅读这则材料的启示,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应该秉持怎样的慈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题。
秦九韶与《数书九章》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言中说,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所谓“通神明”,即往来于变化莫测的事物之间,明察其中的奥秘;“顺性命”,即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在秦九韶看来,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通神明,顺性命”的崇高境界。
《数书九章》全书共九章九类,十八卷,每类9题共计81个算题。该书著述方式,大多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问曰”,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答曰”,是给出答案;“术曰”,是阐述解题原理与步骤;“草曰”,是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另外,每类下还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题文也不只谈数学,还涉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颇多创新。中国算筹式记数法及其演算式在此得以完整保存;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还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卷一大衍类中灵活运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卷十七市物类给出完整的方程术演算实录,书中还继贾宪增乘开方法进而作正负开方术,使之可以对任意次方程的有理根或无理根来求解,比19世纪英国霍纳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同时秦九韶又给出了筹算的草式,可使它扩充到一般线性方程中的解法。在欧洲最早是1559年布丢(Buteo,约1490—1570年,法国)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很完整的加减消元法解一次方程组,比秦九韶晚了312年,且理论上的不完整也逊于秦九韶。书中卷五田域类所列三斜求积公式与公元一世纪希腊海伦给出的公式殊途同归,秦九韶还给出一些经验常数,如筑土问题中的“坚三穿四壤五,粟率五十,墙法半之”等,即使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秦九韶还在十八卷77问“推计互易”中给出了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意义。卷七、卷八测望类又使《海岛算经》中的测望之术发扬光大,再添光彩。
除此之外,秦九韶还提出了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这种算法仍是多项式求值比较先进的算法。该算法看似简单,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求n次多项式的值转化为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在人工计算时,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大幅简化运算;对于计算机程序算法而言,加法比乘法的计算效率要高很多,因此该算法仍有极大的意义,用于减少CPU运算时间。?
《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当它还是抄本时就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1842年第一次印刷后即在民间广泛流传。秦九韶所创造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焦循、李锐、张敦仁、骆腾凤、时曰醇、黄宗宪等数学家的著述都是在《数书九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秦九韶的成就也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与最高水平,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德国著名数学史家M.康托尔(Cantor,1829-1920)高度评价了大衍求一术,他称赞发现这一算法的中国数学家是“最幸运的天才”。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Sarton,1884-1956)说过,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注:秦九韶(1208年-1261年)南宋官员、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字道古,汉族,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
小题1:下列关于《数书九章》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数书九章》全书的著述方式,都是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
B.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此书还是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
C.书中还提出了“物不知数”问题,并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
D.《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小题2:下列不属于《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创新的一项是(3分)
A.书中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
B.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C.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
D.每类问题下写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九韶认为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明察事物的奥秘,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境界。
B.大衍求一术,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它和正负开方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
C.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使计算机程序算法效率提高很多,因此该算法仍有极大的意义,用于减少CPU运算时间。
D.秦九韶所列的三斜求积公式以及给出的一些经验常数,还有他给出的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3、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神 奇 的 蜂 鸟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有的只有黄蜂那么大,从头到尾还不到2厘米,最大的也不过4.5厘米。更有意思的是,它们飞起来像蜜蜂一样,会发出嗡嗡的响声,也喜欢吸食花蜜,所以给它起“蜂鸟”的名字是再合适不过了。
蜂鸟的飞行本领非常高超,可以倒退飞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动的频率很快,每秒钟可达50~70次。蜂鸟是唯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而且可以在空中悬停,所以有“鸟中直升机”的美誉。
  蜂鸟的嘴是一根细针,舌头是一根纤细的线,眼睛像两个闪光的黑点,翅膀上的羽毛非常轻薄,好像是透明的,双足又短又小,不易被人察觉。它用细长的舌头探进花朵们的怀中,吮吸着它们的花蜜,这时,你会发现在它身体两侧闪动着白色云烟状的光环,并发出特殊的嗡嗡声,真有趣!原来,这是蜂鸟不停地拍着它的双翅而产生的光环和声响。蜂鸟的羽毛非常鲜艳,当它在花卉之间飞舞时,像是跳动着的一只小彩球,好看极了!
在所有动物当中,蜂鸟的体态最妍美,色彩最艳丽。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也无法同这大自然的瑰宝媲美: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它就像一个娇蛮的小公主,身上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它在花朵之间穿梭,以花蜜为食。它从来不会让地上的尘土玷污它的衣裳,而是终日在空中高傲地飞翔。
别看蜂鸟小,可是胆子却很大呢,敢于四两拨千斤。它有时会狂怒地追逐比它大二十倍的鸟,附在它们身上,反复啄它们,并让它们载着自己翱翔,一直到平息它微不足道的愤怒。
尽管蜂鸟的大脑最多只有一粒米大,但它们的记忆能力却相当惊人。自然界中的蜂鸟都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它们不但能清楚地记住自己曾采过哪些鲜花的蜜,甚至能判断光顾这些花朵的“大概时间”,进而根据不同植物分泌花蜜的规律来寻找新的食物。这样,当蜂鸟再次出动的时候,就能做到不去“骚扰”那些花蜜已经被自己采空的植物了。研究人员指出,这些惊人的举动让蜂鸟成为唯一一种能记住“吃东西地点和时间”的野生动物。此前,科学家认为,只有人类才会具有类似的判断能力。
所有鸟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新陈代谢非常快,而这种微小的蜂鸟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的正常体温是43度,心跳每分钟达615次。每昼夜消耗的食物重量比它的体重还多一倍。为了获取巨量的食物,它们每天必须采食数百朵花。有时候蜂鸟必须忍受好几个小时的饥饿。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它们能在夜里或不容易获取食物的时候减慢新陈代谢速度,进入一种像冬眠一样的状态,称为“蛰伏”。在“蛰伏”期间,蜂鸟心跳的速率和呼吸的频率都会变慢,以降低对食物的需求。
蜂鸟的体型太小,骨架不易保存成为化石,它的演化史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小题1:下列关于“蜂鸟得名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从头到尾还不到2厘米,最大的也不过4.5厘米。
B.蜂鸟的飞行本领非常高超,可以倒退飞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动的频率很快,每秒钟可达50~70次。
C.蜂鸟有的只有黄蜂那么大,它们飞起来像蜜蜂一样,会发出嗡嗡的响声,也喜欢吸食花蜜。
D.蜂鸟的羽毛非常鲜艳,当它在花卉之间飞舞时像是跳动着的一只小彩球,好看极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蜂鸟在吸吮花蜜时不停地拍着它的双翅,它身体两侧闪动着白色云烟状的光环,并发出特殊的嗡嗡声。
B.蜂鸟的体态和色彩在所有动物当中最妍美,最艳丽。
C.自然界中的蜂鸟都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它们不但能清楚地记住自己曾采过哪些鲜花的蜜,甚至能判断光顾这些花朵的“大概时间”,进而根据不同植物分泌花蜜的规律来寻找新的食物。这说明蜂鸟的记忆力相当惊人。
D.尽管蜂鸟的大脑最多只有一粒米大,但它们的记忆能力却相当惊人。只有人类才会具有同样的判断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判断,下列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蜂鸟的新陈代谢尤其地块,所以为了获取能量,蜂鸟得不眠不休地采食花蜜,来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
B.当蜂鸟再次出动的时候,能做到不去“骚扰”那些花蜜已经被自己采空的植物了。这些惊人的举动让蜂鸟成为唯一一种能记住“吃东西地点和时间”的野生动物。
C.蜂鸟胆子很大,它有时会狂怒反复追逐去啄比它大二十倍的鸟们,并让它们载着自己翱翔,一直到平息它微不足道的愤怒。
D.世界上唯一可以向后飞行而且可以在空中悬停的鸟是蜂鸟,所以它有“鸟中直升机”的美誉。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从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密切地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第一段中先提“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 ?)
A.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
D.从人们熟知的方面写起。
2.从后文的论证来看,文章却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 )
A.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B.先提马克思贡献最大的方面。
C.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内容层层深入。
D.这样写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3.对第二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冒号以后的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由两个复句组成的分句构成,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所作的解释。
B.分句“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是个条件复句,这一分句通俗而又准确地说明了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
C.分句“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是一因果复句,它以“从而”做连接词,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D.从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来看,条件复句是用因果复句所阐明的道理做“因”而得出的判断。
4.依次填入下列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也许?毕竟?甚至?然而
B.即使?毕竟?还有?然而
C.也许?但是?还有?而且
D.即使?但是?甚至?而且
5.对第五段中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和“这”指代的是同一内容。
B.“这样”指代他的两个发现以及在许多领域的深刻研究。“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C.“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一句,“这”指代“作为科学家”。
D.“这样”所指的是上一段所表述的内容,“这”指代的是马克思在“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6.文中画线句子作为例证,要证明的一项是(?)
A.他作为科学家,“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B.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C.马克思重视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发现。
D.马克思非常重视应用于实践的科学发现。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白陶鬶。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的把手。
  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嘴,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流的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不过,仰韶文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这件陶器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
  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把水烧沸,就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这类陶常普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
  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体创伤。同样,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一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后来,陶常的口被人们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管状流,最终为一种称为“盉”的新器型所取代。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类似空足白陶鬶的器物了。(摘编自许进雄《文物小讲》)
1.下列关于空足白陶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足白陶湾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有这种流的陶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己经可以见到。
B.空足白陶鬶的口部没有盖子,不利于保持酒或其他液体的气味,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盛水的容器。
C.空足白陶鬶上应用了中空足的设计,这与鼎的中空足一样,目的就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燃料。
D.空足白陶鬶颈部的长直筒形状,是人们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缩小陶器的口部而形成的。 2.下列对于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水加热至沸腾,能够杀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可能。
B.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现象较普遍,说明当时人们大多有对饮水进行消毒的意识。
C.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找到发病原因,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
D.用火烧水体现了古人对内科疾病己有一定的认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出来,与横出的流相比,虽器型有别,但功用相同。
B.从实心足到中空足,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也是如此。
C.盉取代陶鬶,在保温、防尘,以及防止气味逸失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D.空足自陶瓷这样的器型从开始流行到不再使用,时间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