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9-25 15:03:0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江海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2012年9月下半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台风”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它以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为主要能量来源,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并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B.台风带来的降水占东南亚各国和美国等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是这些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而且台风降水量占降水总量的比重还将不断增大。 C.台风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从低纬度地区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使全球维持着热量平衡。如果没有台风,热带地区的气候会越发炎热,寒带地区则会越发寒冷。 D.台风能通过降温缓解电力供需的矛盾;另一方面,在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削弱其风速,大大地减轻风害,甚至使台风不再成害而能被用于风力发电。
|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海水上翻会卷起江海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持续的时间在数小时到一两天不等,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许多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 奴才 江离 县城东南三十里,过去有一块极好的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地脉充盈。 此地曾为一郭姓人独占,盖了许多宅院,方圆几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晓得底细的人以为这一定是官宦之家,而且不会小于四品。 实则不然。 此宅的主人,论身份是很不显眼、很不够份的,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卑微的——给一位当朝大人当阍人。 阍人便是看门的,此人还干些拉马坠镫的活儿。 一个阍人何以发迹? 别小觑了这角色,相府的丫环大过七品的官。莫说黎民百姓,就是带些衔儿的,要见大人也很不容易。“大人不在家。”阍人一句话掷过来,就是闭门羹。谁敢闯进去,你吃了熊心,吞了豹胆?于是先得打点阍人。阍人将打点的银两不动声色地往袖中一掖,公事公办地道:“待我禀报老爷。”结果,便也蔚成风气。尔后,又有打点多少之分,多的自然捷足先登。 奴才本来是穷人,过惯了紧日子,极为俭省。平素吃穿皆是府上供应,又无甚嗜好,花什么钱?便将收来的钱攒下,碎银一多就兑成整的。然后,找个机会送到乡下家中放债,又不断地生出一些。 日子不可长计,慢慢地,奴才积了很大的数目。这时,他也年过半百,便告老还乡。大人念其几十年如一日忠心不二,又格外地多赏。 奴才早有心置买田产,早托心腹之人选中一块风水宝地,又早请先生查勘过了。奴才便买下了,红红火火地大兴土木,费时八年告竣。 从此,奴才摇身一变,威风凛凛,有了老爷的气派。 又是几年过去。 奴才原先的大人也到了告退的年纪。经皇上恩准,回家颐养天年。大人祖居江左,一路聊作散淡之人,游山玩水,十分地惬意。 一日,恰巧到了奴才庄园。 大人不知,以为地方官绅,或朝中同僚。便打发下人打听,以便小憩,或者叙旧。 下人回来后向大人禀道,这片庄园极不寻常,是大人昔日的奴才所居。大人即道: “传我的话,说我来了。” 一时,大门张灯,二门结彩,笙乐齐鸣。奴才亲率家人奴仆,匍匐道边迎候。 进了庄园。大人边看边叹:好个奴才! 宅院共起九处,连成一气,又各自成局。梁楹节税,飞檐斗拱,金碧辉煌。堂上陈设,几屏耀眼,光可鉴人。各房皆朱帘翠幕,兰麝流香。奴才房内,雕檩为床,床有锦被。几上置珠玑古玩,琳琅满目。壁上皆古今名士字画。有花园三座,良田千顷。昔日奴才,丫环仆从成群,纳三房小妾,皆二八妹丽。食则盘行素鳞、络绎八珍,豪奢如京都望族。奴辈皆呼昔日奴才“老爷”。 大人捻羞胡须,笑吟吟道:“不想你如此造化!” “回大人,”奴才拜倒,诚惶诚恐,“奴才全仰仗大人恩典,托大人齐天的洪福,奴才方能有今天。” 奴才又跪前一步:“大人若不嫌奴才寒舍简陋,请大人小住几日,奴才再孝敬大人一回。” “我知道你过得不错,很高兴,很高兴的,”大人捻着胡须,笑吟吟道,“不打算住了。” 大人吩咐即刻启程。 奴才马上唤大轿侍候。 列队为大人送行者百人之众。 “不,我要骑马。” 大人摆摆手,又捻羞胡须,笑吟吟道。 奴才连忙叫人备马。马备好了,奴才颐指下人充当上马之阶。下人即趋前几步,伏于马肚之侧,恭候大人上马。 大人并不动身,只以眼瞥奴才。 奴才顿悟,踉跄往前,替换了下人,毕恭毕敬跪了:“请老大人上马!” 奴才的头深深垂下,一把花白胡子抖颤颤扫住了尘埃。 大人踩稳了奴才的脊梁,跨上马鞍,轻放缰绳,徐行而去…… 良久,奴才没有爬起,爬起来便病倒。 三天后,奴才死去,享年八十二岁。(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奴才的身份虽然卑微,但因为给当朝大人看门,便有了不可小觑的地位。从黎民百姓到有点官衔的人,还得看他的脸色,孝敬他钱财。 B.奴才敛财有方、生财有道,他生活极为节俭,平日又几乎没什么花费,因此在他告老还乡之时,已经集聚了令大人都慨叹的巨额钱财。 C.大人途经奴才庄园,才得知昔日奴才已摇身一变成了老爷。奴才的宅院气派恢宏、金碧辉煌,家中的陈设精美讲究,奢华堪比京都望族。 D.从奴才率仆从迎送大人的表现可看出,他对昔日的主人仍是毕恭毕敬、忠心不二的,虽已老迈不济,但他还能为主人拉马坠镫,充当上马之阶。 E.作品结尾耐人寻味,大人“踩稳了奴才的脊梁”“轻放缰绳,徐行而去”,何等心满意足;奴才“爬起来便病倒”,很快便死去,再也做不成“老爷”。 (2)小说反复写大人“捻着胡须,笑吟吟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奴才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讽刺奴才的奴性思想,有人认为是批判主子的权力意识,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1)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2)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3)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4)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5)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6)“它在哪儿呀,奶奶?” (7)“什么,你说什么?” (8)“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9)“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10)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11)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1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13)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14)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小题1: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6分)? 小题2:(一)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有何作用?(3分) (二)请谈谈对第(4)段划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3分) 小题3:请分析第(10)段中划线语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这一说法的理解。(8分)
4、阅读题 堂吉诃德曾经那样热烈地投入到行侠仗义的行动中,梦醒后发觉一切都是空,对骑士文学伸恶痛绝。那么,他以前的种种行为还有没有价值? 答.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在中国,凡识得几个汉字的人,无不知道唐代崔颢那首题名《黄鹤楼》的诗。也许全诗记不下来,但打头的这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总是能挂在嘴边的。 ②正因为这首写黄鹤楼的诗,实在太家喻户晓,太脍炙人口,结果,反宾为主,主次颠倒,倒不是这首诗,因楼而名,而成了这座楼,因诗而存。 ③想到这里,也很为文人手中的那支笔,能起到这样大作用而感到骄傲。说实在的,在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地位很不高,“九儒十丐”,与讨饭花子名列排行榜之尾,让人很不提气。可诗人崔颢的这首诗,却能够使黄鹤楼屹立于武汉三镇。虽然这其间,几度沧桑,多次废兴,还休要看不起文人,正是这诗,才使黄鹤楼千年不倒。要没有崔颢的诗,对不起,这座楼恐怕早就完了。 ④诗只八句,其实好读好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清人沈德潜编的《唐诗别裁》,对这首诗评价极高:“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誉之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千古传诵,深入人心,以致人们能够习惯鹤去楼空的怅惘,而绝不能承受诗存楼无的遗憾。 ⑤这首诗,即使在唐代,崔颢刚一落笔,便不胫而走,很快就遐迩闻名,广为人知。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写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大诗人李白,登黄鹤楼后,突然涌上来赋诗一首的欲望,但见了崔先生的这篇作品之后,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李大诗人虽是一个狂得连“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主,但他承认人家写得好,叹了口气,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向后转,退出这场竞赛。 ⑥崔颢的诗,让李白十分赞赏,同时启发了他的诗兴,当然也不排除有一点较劲的意思,这位唐代第一诗人,先后套崔先生的诗路,写过两首诗。第一首为约作于公元748年(天宝七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犹未尽的李白,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滞留江夏期间,又作了一首《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方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⑦大家巨匠不害怕重复别人,即使仿作,摹描的痕迹仍在,但却因自己的才气,而能写出与崔作工力相敌、未易甲乙的佳构。尽管如此,李白的这两首力作,终究压不倒崔颢之绝唱。由此可见,崔颢的《黄鹤楼》,无论在当世,还是在后代,那在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是不由分说的,是毋庸置疑的,这才叫真正的传世。 ⑧五十年代,建国初期,修建武汉长江第一桥的时候,嫌武昌的原黄鹤楼碍事,拆了。在很长一段岁月中间,武汉有黄鹤楼之名,而无黄鹤楼之实。拆楼以后,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动手重建,一直拖着,没有说修,但也从来没有人敢说一声从此不修黄鹤楼。最后,到底将楼修了起来,而且修得更堂皇。 ⑨现在这座巍峨的仿古建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建起来的,成为武汉三镇一个亮丽的景点,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在促成这座名楼再现武汉三镇的诸多因素当中,应该看到,崔颢的诗,是起到了“定盘星”的作用,诗在,则楼必存。文学,虽说是很小儿科的东西,但有时候,秤砣虽小,力拔千斤。 ⑩一首不朽的诗,使一座建筑物安然无恙地流传千古,哪怕拆了还得再建,证明了文学在人民心目中的影响。 小题1:填写第⑥段空缺的诗作名《_____?》(1分) 小题2:第②段文字的标点使用不当,一“逗”到底。请从九处逗号中选出三处加以修正(写出序号,填上修正后的标点)。(3分) 正因为这首写黄鹤楼的诗(1), 实在太家喻户晓(2), 太脍炙人口(3), 结果(4), 反宾为主(5), 主次颠倒(6), 倒不是这首诗(7), 因楼而名(8), 而成了这座楼(9), 因诗而存。(3分) 小题3:第⑨段加点词“定盘星”,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2分) 小题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正是因为崔颢的诗,才根本性地改变了文人“九儒十丐”的历史地位。 B.引述沈德潜、严羽的诗评,是为了强调古人“诗存楼无”的千古遗恨。 C.李白诗作中虽也提及过黄鹤楼,但并没有留下直接描写其景致的诗作。 D.黄鹤楼屡废屡建,直至重修得堂皇亮丽,才能够成为武汉的人文景观。
|
小题5:从全文看,文题“千古黄鹤”蕴含了两层涵义,请具体阐述。(4分)
(1)
_____??(2)
_____?小题6:请联系课文所学内容,另举一例,论证“文学在人民心目中的影响”(限150字内)。(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