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4分)
【小题2】作者在首联中是怎么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生活的艰辛;命途(仕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小题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联系具体诗句分析,首联通过描写“滞雨通宵”和比喻句“百忧如草”表现了作者的百忧缠心。颈联“早鸦”“寒鼓”从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烘托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结合诗歌注释“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可以体会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叹;“白发”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可抓住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先描绘首联大意内容,然后从衬托、比喻等角度来分析作答。滞雨通宵未歇侧面衬托诗人通宵未眠和忧愁之深。“百忧”比喻为生机勃勃的青草,含有忧愁多且乱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诗写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时期。他被贬后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
10.(1)词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
?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3分)
?
?
?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
?
?
??
参考答案:10、(1)断林、明山、隐竹、乱蝉、衰草、池塘六种意象。营造了夏末杂乱衰萎,缺乏生机的意境。表达了了诗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情。(每问1分)
(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形象1分,分析2分)
11.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3分)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歌曲歌唱的民间小调,叫曲、杂曲或曲子词,也称长短句、乐府或诗余等。词牌不等于题目。
B.词在结构上大多是分段的。段在音乐上叫片,或叫阕。阕是音乐终了的意思。词大多是双阕的,也有单阕或多阕的。
C.词起源于隋唐,从民间逐渐转为文人创作,全盛于宋代。词史上先后出现了“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流派
D.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