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9-25 15:49: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4分)
【小题2】作者在首联中是怎么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生活的艰辛;命途(仕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答对三点4分)
【小题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2分)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联系具体诗句分析,首联通过描写“滞雨通宵”和比喻句“百忧如草”表现了作者的百忧缠心。颈联“早鸦”“寒鼓”从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烘托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结合诗歌注释“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可以体会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叹;“白发”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伤。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可抓住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先描绘首联大意内容,然后从衬托、比喻等角度来分析作答。滞雨通宵未歇侧面衬托诗人通宵未眠和忧愁之深。“百忧”比喻为生机勃勃的青草,含有忧愁多且乱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6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此诗写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时期。他被贬后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
10.(1)词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
?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3分)
?
?
?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
?
?
??


参考答案:10、(1)断林、明山、隐竹、乱蝉、衰草、池塘六种意象。营造了夏末杂乱衰萎,缺乏生机的意境。表达了了诗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情。(每问1分)
(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形象1分,分析2分)
11.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3分)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原为按歌曲歌唱的民间小调,叫曲、杂曲或曲子词,也称长短句、乐府或诗余等。词牌不等于题目。
B.词在结构上大多是分段的。段在音乐上叫片,或叫阕。阕是音乐终了的意思。词大多是双阕的,也有单阕或多阕的。
C.词起源于隋唐,从民间逐渐转为文人创作,全盛于宋代。词史上先后出现了“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流派
D.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

长调。慢词指的就是长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慢词指的就是长调”错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读苏轼《定风波》,完成两个小题。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在横线处默写出原词句(2分):③----------------------------?
(2)人们说此词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并体现了词人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说法的?请结合苏轼的身世,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1)③_回首向来萧瑟处__
(2)答: “烟雨”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的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1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句拓宽了全词的境界,充满艺术的张力(1分)。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的洗礼,(1分)但是这恰恰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1分)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②榜:本指摇船用具。
(1)诗中描写了 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_。


参考答案:(1)诗中描写了诗人谪居僻野、晓来耕作、夜来行船、放歌楚天的闲散、宁静的隐逸生活。
(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百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辨识字形》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