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9-25 15:49: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陈子昂《送魏大从军》诗,回答问题。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对边塞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诗的主题又是什么?请做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其主题是: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


本题解析:(在解答之前应抓住“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看到作者对边塞险峻山势的描写里隐含的杀机,在从全篇上加以把握,领会其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③窣地,拂地;春袍,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小题1:词中“老”与“嫩”两字遥相呼应,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嫩”突出了草色的嫩绿和生机勃勃,(1分)与袍色互相辉映,衬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1分)“老”写出了晚烟迷蒙,残春迟暮的景象。(1分)表现了词人伤春叹老,倦游思归的苦闷心情。(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4分,答出2条即可。其中手法确认、分析说明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如,“嫩”,指颜色淡、浅,突出了草色的嫩绿和生机勃勃的特点,运用衬托的手法,衬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老”在文中是残春迟暮的意思,写出了晚烟迷蒙,残春迟暮的景象,表现了词人伤春叹老,倦游思归的苦闷心情。
小题2: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答题时,要结合着词句内容及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寓情于物、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小题1: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3分)
?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或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的形容为能镇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风浪的威势。(写出一种手法1分,分析1分)
小题2:恶风、黄流预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黜之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情;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本题解析:
小题1:“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
小题2:诗的后四句着重抒吐情怀。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点评:本题从诗歌曲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两个小题都不难,命题中规中矩,答案规范。注释部分补充了写作背景,对考生理解诗歌,知人论世很有帮助。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清)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毅夫的套曲,完成下面问题
? [南昌]一枝花·怨雪?
  不呈六出祥,岂应三白瑞。易添身上冷,能使腹中饥。有甚稀奇。无主向沿街坠,不着人到处飞。暗敲窗有影无形,偷入户潜踪蹑迹。?
  [梁州]才苫上茅庵草舍,又钻入破壁疏篱。似扬花滚滚轻狂势。你几曾见贵公子锦衣绣褥?你多曾伴老渔翁箬笠蓑衣?为飘风胡作非为,怕腾云相趁相随。只着你冻的个孟浩然挣挣痴痴,只着你逼的个林和靖钦钦历历,只着你阻的个韩退之哭哭啼啼。更长,漏迟。被窝中无半点儿阳和气。恼人眠,搅人睡。你那冷燥皮肤似铁石,着我怎敢相偎。
  [尾]一冬酒债因他累,千里关山被你迷。似这等浪蕊闲花,也不是久长计。尽飘零数日,扫除做一堆,我将你温不热薄情儿化做了水。
注:孟浩然曾雪中骑驴觅诗,林和靖酷爱雪中赏梅,韩退之贬潮州时雪阻秦岭。此三人均可谓雪中寒士。
1.下列对这套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套曲表达了对雪的赞美之情。?
B.该曲首段入题,突出写雪花散漫轻浮、行踪诡秘,使?人饥寒交迫、困苦不堪的丑态。?
C.[梁州]曲运用孟、林、韩三人的事典,说明雪专门为难寒士,生动地写出了雪的罪孽。?
D.[尾]曲将作者的怨恨抒发到了极点,并开始采取行?动,将这不通人情的“薄情儿”,“扫除做一堆”,“化?做了水”
2.很明显该曲的雪极富比喻和象征意义。试对这一层含意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雪在这里象征了某些人的不良品性:到处闲逛,危害百姓,气势汹汹,欺贫怕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辨识字形》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