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答题。(8分)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小题1】本诗一二两句从哪些角度描绘海棠的?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全诗的关键句是哪一句?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首句写微风中的海棠形象,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1分)“泛“字,写出了月光照耀下,微风吹拂中,海棠花闪烁不定的情景。(1分)第二句描写月下海棠的清香。(1分)“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1分)
【小题2】(2)“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1分)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1分)一个“恐”写出了诗人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诗人欲与此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1分)一个“只”字写出了爱花人的痴情。(1分)(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找出描写海棠的诗句,再具体分析诗句是怎样描写海棠的。从第一二两句中“泛崇光”、“香雾空蒙”可总结出作者从海棠的色彩和清香两个方面来描绘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金谷①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②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②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小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2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3分)
小题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谁为主”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句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
本题解析:
小题1: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小题2:1、起句运用拟人的手法。2、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此处为用典。3、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
点评:一、本题从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考查,这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考点。由于本诗的作者学生不熟悉,所以理解本诗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二、本诗的表现手法比较多,估计考生能指出拟人手法,但用典、渲染的手法及其好处学生可能有难度。三、由本题考生可得到启示,表现手法一定要熟练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①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②。
【注】①行人:指因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也可)。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意对即可)
(2)表达了作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还运用了象征手法。(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题。(8分)
送隐者一绝
杜牧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1)全诗哪些词句交代了“隐者”这一身份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
?▲?
(2)诗的末尾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4分)
?▲?
?▲?
参考答案:①首句“径路草萧萧”可看出隐者的居所和处境:门前萧索冷落,烘托出一个安于隐居的形象。次句“云林远市朝”表明隐者处所远离城市喧闹,乐于洁身自好。(指出句子“径路草萧萧”与“云林远市朝”给3分,说出理由再给1分。本小题共4分)
②诗末尾两句,蕴含了时光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公平无私,人无论贫富贵贱都要衰老,都无法逃脱生命的自然规律。(说出“时光对所有人都很公平”给2分,如果又说出“人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规律”再给2分。本小题共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释:①雍陶生活在晚唐。?
(1) 全诗处处切合一。请你简要描述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三四句作者写上阳宫一片寂寥,宫殿重门紧闭,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 ?
(2)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