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9-25 15:54: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生孩六月,慈父背②信而
B.①后五年,吾妻来②竟死于秦而
C.①戍卒叫,函谷世混浊而我独清
D.①至丹以荆卿为计,速祸焉②千呼万唤出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文本(每小题3分,共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 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小题4: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翻译:?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翻译:??
?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翻译?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长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假”“水”“绝”每点1分)
(2)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是明白事理的。(句式1分,“或”“师”“小学”各1分)
(3)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不齿”“乃”第二个“其”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族:类。
小题1:A项,而:表修饰。而:表转折。 B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指示代词,这样的。 C项,其:表推测语气,大概。其:代词,指书。D项,焉,都是语气词。
小题1:B项中“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选段中没有提到。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及特色的概括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晋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而自己由于要赡养祖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作者这样写,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文章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及政治理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第四段则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晋武帝,从而达到陈情目的。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精练准确,饱含强烈感情。如第三段“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象地把病重的祖母喻为要落山的太阳,来日不多,气息微弱,生命之烛即将熄灭,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写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
D.本文主要是以情动人。作者陈述了他的苦情、亲情、忠情及怨恨上司之情,情真意切,令人怜悯,最终打动了晋武帝,让他在家侍奉祖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怨恨上司之情”和“让他在家侍奉祖母”都不对。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足以其大——举:拿、用
B.而水弗为益——加:更加、愈加
C.且夫一壑之水——擅:占有、据有
D.是用管窥天——直:仅仅、只不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自《汉书》,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_____?
(2)布衣草履而牧羊_____?
(3)岁余,羊肥息_____?
(4)上过其羊所,之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生人无争/蹇叔之子师,哭而送之 ?
B.以田畜事/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
C.布衣草履牧羊/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
D.愚以为贤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苟,子何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使……知道
  (2)穿着布衣
  (3)繁殖
  (4)认为……好
2.C?
3.(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
  (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4.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5.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