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05 19:23: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
A.世俗之所谓至知者
B.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C.为之权衡以称之
D.灭文章,散五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延进,澶州顿丘人。父晖,周太子太师。延进颇亲学,尝与乱军入民家,少年同行者竞取财贿,延进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
汉末,晖领凤翔节度,未赴镇,王景崇据城反,命晖为都招讨使击之。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景崇平,延进奉捷奏以入,授凤翔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晖徙宋州,亦从为牙职,改领荣州刺史。睢阳有盗数百,各立酋帅,为民患。延进以父命,领牙兵千余悉禽戮之,诏书褒美。
宋初,迁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会伐蜀,以襄州当川路津要,命为钤辖、同知州务。蜀平,专领郡事。汉江水岁坏堤,害民田,常兴工修护,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入为两浙、漳泉国信使。太平兴国中,大军平并州,讨幽蓟,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①。尝诏督造炮具八百,期以半月,延进八日成。太宗亲试之,大悦。
辽人扰边,命延进与崔翰、李继隆将兵八万御之,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师次满城,辽骑坌至,延进乘高望之,东西亘野,不见其际。翰等方按图布阵,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延进谓翰等曰:“今敌众若此,而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彼若持我,将何以济!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翰等曰:“万一不捷,则若之何?”延进曰:“倘有丧败,则延进独当其责。”于是改为二阵,前后相副。三战,大破之。以功迁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及代,吏民数千守阙借留,诏许留一年。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还,判右金吾街仗事。至道二年,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咸平二年卒,年七十三,赠左武卫上将军。延进姿状秀整,涉猎经史,拳勇有谋,士流以此多之。延进妻即淑德皇后之妹,故在显德、兴国中,颇任以腹心。子昂,太平兴国二年登进士第,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节选自《宋史》)
注: ①攻城八作壕砦使:负责后勤的官职名,砦(同“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晖凤翔节度领:兼任
B.以从事俾:使,让
C.师满城次:驻扎
D.士流以此之多:多疑

小题2:下列有关内容都直接表现赵延进拳勇有谋的一项是:
①延进年十八,屡当军锋?②领牙兵千余悉禽戮之
③延进累石为岸,遂绝其患?④皆为攻城八作壕砦使
⑤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⑥淳化初,飞蝗不入境,诏褒之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延进少年有为,作战英勇。王景崇据城^造**的时候,赵延进随父亲赵晖讨伐叛逆,多次充作先锋;王景崇被平定,赵延进入朝送捷报,受朝廷赏识而升迁。
B赵延进关心百姓,恪尽职守。太平兴国年间在襄州郡任上时,不仅组织治水,杜绝汉江水患,而且在奉命督造八百副炮具时,也提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C.赵延进应变得法,勇于担责。对辽作战时,他登高望敌,发现了本军布阵死板的弊病,在大家不愿抗上的情况下,敢于独自承担罪责,后合兵进击得以大胜。
D.赵延进深受百姓拥戴,皇帝信任。离任时,几千吏民守着城门口希望他能留下,后皇帝下诏允许他留任一年;他能于军事,又是皇亲,所以被当做心腹任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少年同行者竞取财贿,延进独持书数十编以归,同辈哂之。
(2) 主上委吾等以边事,盖期于克敌尔。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1) 一同前往的年轻人争着夺取财物,唯独赵延进拿了几十卷书回来,同辈的人们都笑话他。(定语后置、“竞”“财贿”“哂”各1分,句子通顺1分。)(2) 主上把边防大事委托给我们这些人,是期望能打败敌人啊。违背命令但获得胜利,不是还强过战败而使国家受辱吗?(“委”、介宾结构后置、“克”“愈”1分,句子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多:称赞,赞赏。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选项D可从结构分析的角度看,“多”后面是代词“之”,从给的答案看“多疑之”解释不通,此处“对”应是动词“赞美“的意思。
小题2: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有“直接“,对象是“赵延进”性格特征是“拳勇有谋”, ③表现赵延进能于吏事。④说明赵延进担任后勤方面的具体职务 ⑥与谋勇无关。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B治理水患不是在太平兴国年间,时间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 少年同行者——一同前往的年轻人(定语后置),竞——争着,财贿——财物,,哂——笑话。(2)委——委托(介宾短语后置),克——打败,愈——强过。
【参考译文】
赵延进,是澶州顿丘(河南清丰县)人。他的父亲赵晖,是周太子太师。赵延进很喜欢学习,曾经和乱军一起进入百姓家,一同前往的年轻人争着夺取财物,唯独赵延进拿了几十卷书回来,同辈的人们都笑话他。
后汉末年,赵晖担任凤翔节度使,还没有到达军镇就职,王景崇占据城池反叛了,朝廷命令赵晖担任都招讨使去攻打他。这时候赵延进十八岁,多次充当军队的先锋。景崇被平定,赵延进送捷报奏章入朝,被授予授凤翔牙内指挥使的官职,并兼任贵州刺史。赵晖调任到宋州,赵延进亦随父亲一起过去并担任牙职,后来改任荣州刺史。睢阳有数百强盗,各自拥立首领,成为百姓的祸患。赵延进领父命,带领牙兵一千多人去平乱,全部擒拿并杀死了他们,朝廷下诏书褒扬赞美他。
宋朝初年,赵延进升任右羽林军将军、濠州都监。赶上征伐后蜀,因为襄州正当川路的水陆要道,就任命赵延进做了钤辖(钤,音qián;钤辖,武官)、同知州务(知州副手)。后蜀被平定,专门负责郡务。汉江水年年毁坏堤坝,危害民田,经常征召工役修理维护,赵延进垒石做为堤岸,就杜绝了它的祸患。入朝做了两浙、漳泉国的信使。太平兴国年间,大军平定并州,讨伐幽蓟的时候,赵延进都是做攻城八作壕砦(zhài,同“寨”)使。太宗曾经下诏督造炮具八百副,期限是半个月,而赵延进八天就完成了。太宗亲自试用(合格),非常高兴。
辽国人侵扰边境,朝廷命令赵延进与崔翰、李继隆率领八万兵马抵御他们,皇帝赐予阵图,分为八阵,让他们按阵图行事。军队驻扎在满城,辽国骑兵蜂拥而至,赵延进登高而望,敌军东西绵延布满山野,看不见他们的边际。崔翰等正在按图布阵,阵与阵之间距离百步,士兵们疑惑畏惧,毫无斗志。赵延进对崔翰等人说:”现在敌兵这么多,而我军分散零星布阵,这形势相差太大,敌人若挟持我们,我们将靠什么自救呢?不如合兵一处进攻他们,才可以决一胜负。主上把边防大事委托我们这些人,是期望能打败敌人啊。违背命令但获得胜利,不是还强过战败而使国家受辱吗?”崔翰等人说:“万一打不赢,那可怎么办呢?”赵延进说:“倘若失败,则延进我独自承担这个责任。”于是将军阵改为两个大阵,前后互相呼应。三次交战,大败敌军。赵延进凭借军功升任右监门卫大将军、知镇州。
等到赵延进要被替代的时候,几千官吏百姓守在城门口希望他能留任,皇帝下诏允许他再留任一年。淳化初年,飞蝗不入邓州境内,朝廷下诏褒扬他。回京后,被任命为判右金吾街仗事。至道二年,被任命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咸平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左武卫上将军。
赵延进形貌俊秀严整,涉猎经史,勇武有谋略,士流因此赞赏他。赵延进的妻子就是淑德皇后的妹妹,所以在显德、兴国年间,很是被当做心腹任用。儿子赵昂,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官至户部郎中、直昭文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24.(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
?
?


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1分,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1分);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1分);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7分)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君召先生而相(?)?(2)中山以?(?)
(3)什九在外?(?) (4)子得与魏成子比也?(?)
18.把下列句了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⑴李克趋出?⑶耳目之所睹记
⑵今者闻君召先生卜相?⑷五者足定之矣
A.⑴⑵相同,⑶⑷相同
B.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C.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D.⑴⑵不同,⑶⑷不同
20.李克认为魏文侯肯定以魏成子为相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7.(4分)(1)选择(2)攻克(3)十分之九(4)哪里,怎么
18.(6分)(1)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地位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谋划,关系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谋划?(2)我翟璜是个鄙陋的人,回答不得当,愿终身做你的学生
19.(2分)D
20.(2分)魏成子所举荐的人比翟璜举荐的人要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崔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廷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所谓卞庄刺虎⑥,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虎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据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所败。帝恨不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作“柔然”。⑥卞庄刺虎:春秋时鲁国大夫卞庄曾让两虎争食相斗,待其一死一伤,然后杀其伤者。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季年:晚年。
B.迁著作郎中     稍:不久。
C.劲躁之人,不顾后患后患:后来的病痛。
D.必我假道之惠德:感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彼不能守,终我物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
B.①道武其工书,常置左右②是区区不能废远
C.①裕西入函谷,进退路穷②于其身也,耻师焉
D.①未若假水道②虽与俱学,弗若之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浩博学多才,精通书法,又能坚守节操。在对待刘裕假道伐姚问题上,更表现出他长于谋划,智略过人。
B.朝廷多数人主张阻截刘裕的军队,主要理由是刘裕伐姚不是真实意图,而是声东击西,觊觎北魏。
C.崔浩认为刘裕伐姚并非借口,他分析了阻刘和纵刘的不同结果,但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未作采纳。
D.明元帝未采纳崔浩的建议,而采纳了大臣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结果在畔城被晋军打败。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后患:以后的祸患。)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C (则①用在假设复句中,表结果,可译作“就”;②表转折)
点评:这种题型是考虚词题最常见的题型,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只要能将各个句子看懂,分辨出这几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
小题3:试题分析:C(“明元帝因与刘裕有切齿之仇”错)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