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05 19:24: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恨别
杜甫
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分析首联的内容,并说说此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一联中的“清宵立”、“白日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2)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题目。(8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小题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4分)
小题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小题2:运用了反衬(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或: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本题解析:
小题1:可结合注释翻译前两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本题为炼字类试题的转化形式。此题重在赏析清“深藏”的双面含义。即表面含义+深层含义。表面含义为客观景物描写,写出了浓密绿叶之下深深隐藏了几点海棠的微红。深层含义为主观意愿,即海棠珍惜春光,不轻易显示红色的意愿。
小题2: 本题为咏物诗,要求我们鉴赏手法且说出哲理启示。这里我们首先考虑咏物诗常用手法托物言志。即托海棠咏自己之志(谈出何志最重要)。再有此诗爱惜芳心莫轻吐中“爱惜”“莫轻”与下句中“且教”“闹”二者对比中,反衬突出海棠的品质。别外应该与现实中的“人”相联系从中得出的启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夕答孙郎擢①
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
   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
   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
   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意对即可)
(2)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词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
A.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写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小题1:孤云、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饮酒》诗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2分)
小题2:第五、六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思归(思乡)之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小题2:夕阳沉到近处的树梢之下,远处野火似的余晖映红秋山。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入”字既写出夕照逐渐暗淡,又表明诗人伫望之久和思念之深。
小题3: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


本题解析:
小题1: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作者借这两个意象抒发思乡之情。共2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1分,书写有错不得分。
小题2: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共4分。写景特点2分;表达效果2分。
小题3: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杜甫《恨别》这首诗,回答问题。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