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
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由金而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以后才出来做官。
小题1:曲尾道出“司马泪痕多”,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慨叹“江州司马青衫湿”。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小题2:曲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全曲分析它的作用。
参考答案:
小题1:自居易听到琵琶女的不幸后,联系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抒发的是对琵琶女的同情和自己贬谪天涯的感伤之情。(2分)而杨果听到采莲女唱着南朝亡国旧曲,歌声又是那样凄切,引起了他亡国之悲。(2分)
小题2:描绘出碧澄的湖面上,一群采莲姑娘荡着船桨,哼唱着轻快的小调,歌声惊醒了莲叶间美梦中的对对鸳鸯,这是一幅欢快恬美的江南水乡图。(2分)前三句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梦中鸳鸯双宿与独卧江楼、梦醒后的感伤与采莲女无忧无虑的歌唱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哀情,更显出作者家国兴亡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小题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5分)
小题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1分),“孤灯无焰”,闻声才知道“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夜行,由此表现出深夜的静谧凄清(2分),刻画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1分),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小题2:诗人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2分);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2分);就产生了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诗比较通俗易懂,作者先写了“孤灯无焰”的静,又写了窸窸窣窣的“鼠”的动,这很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而在这寂静的夜里作者的听觉变得意外的敏锐,又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如此夜不能寐,正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点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题时应先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指出诗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反衬,要阐明用什么来反衬什么,回答要具体。最后要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而表达效果常涉及到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小题2:试题分析:作者年轻的时候像孟博一样充满豪情壮志,晚年却有归隐之心。像这样的情况大多都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点评: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在对诗歌意象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提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同时我们要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④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zhǎn):吹动。
③薜荔:木莲,一种蔓生的木本植物。
④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所描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诗颔、颈两联写景角度有变化,请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的“苦恨”与本诗“海天愁思正茫茫”的“愁思”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阐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写出了暴风骤雨残酷无情地袭击鲜花香草的景象(1分),诗人以自然界的惊风密雨暗示政治环境的险恶,(1分)抒发了惊恐不安、痛楚不平的感受。(1分)
小题2:由远及近,动静结合。颔联描写风雨袭击鲜花香草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2分)
小题3:一样。(1分)仕途失意,忧愤孤寂。思远怀亲之情。(2分)不一样。(1分)思念友人,渴望与友人倾诉谪居此地的苦衷,从题目中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可以看出。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身处暮年、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词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
小题2:试题分析:写景的角度有远近、高低、动静之分。在本诗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小题3:分析作者的感情,并与杜甫诗比较,需要学生准确把握两首诗的感情。这个题目既考查课外,又联系课内,是一道创新的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⑵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的前两句十分含蓄,暗示了不少内容,你认为暗示了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万口传诵的名句,请简析它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屐齿印苍苔”说明阴雨初晴,不明写春雨,只暗写;诗人从春雨中听到了杏花的消息,故前来游园欣赏,这一点也没有点明;园主人门虽设而常关,有人扣门也“久不开”,说明懒于社交,径直隐居园中与春色为伴,可见其高雅脱俗。(意对即可)
(2)“关不住”、“出墙来”用拟人手法,写活了“红杏”,表现了早春的生机勃勃。用“一枝”代“满园”,眼看出墙“一枝”心想墙中万树,余味无穷。(或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