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05 19:27: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2.(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3.(1)农民的居住地。(2)诗意与温馨。(3)愁苦与艰苦。(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4.(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 5.(1)作者的情感态度: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意思对即可) (2)“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林冲棒打洪教头》) 这段精彩的较量表现了洪教头与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洪教头:骄横、傲慢、贪婪、自负、冲动、争强好胜 林冲:冷静、缜密、沉着、周到、凡事为他人着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有删节) 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公元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奏响了新纪元的序曲。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由紫荆花绽开的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 这是一个庄严的宣示:中英两国政府顺利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从这一刻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重回母亲宽广温暖的怀抱。 摄像机镜头转动,照相机快门频响,记录下这个永恒的历史瞬间。 肩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来到香港这块被英国殖民统治了150多年的中国领土,为这块美丽土地的新生祝福、奠基。 主席台正中的主礼台上,身穿深色西服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等人庄严肃立,目光凝视着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的升起。为了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变为现实,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香港过渡的平稳和顺利。 在他们的身旁,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同样把专注的目光投向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这位由香港同胞第一次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带领广大香港同胞谱写繁荣稳定的篇章,创造新的奇迹。 在主礼台另一侧,伫立着英国王子查尔斯、首相布莱尔等人。他们向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行注目礼。根据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从即刻起,英国结束了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 眼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耳畔,雄壮的国歌在回荡。 作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人,近2000名香港同胞来到新翼大会堂。此时此刻,面对五星红旗,他们不禁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观礼台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来自澳门、台湾的同胞,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噙满泪水的眼睛已模糊,充满喜悦的心脏在跳动。 “江山无限好,各族庆功成。肝胆同舟楫,有容领袖情。”来自澳门的马万祺老先生的诗句,表达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观礼台上,来自五大洲的各国嘉宾神情同样专注。他们目睹了这个永载史册的伟大时刻;他们领略到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智慧。 零点46秒,两面鲜艳的旗帜升到旗杆的顶端,雄壮的国歌结束了最后一个音符。 掌声中,人们的目光集中到主席台中国政府代表团座席上一位两鬓染霜的老人身上。她就是邓小平的夫人卓琳。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81岁高龄的卓琳早早就叫人找来一张香港地图,看了一遍又一遍。她说:“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大喜事。我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零点4分,江泽民主席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响彻在大会堂。 如潮的掌声再一次响起。 “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有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够管理和建设好香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香港美好的未来。”这是中国领导人的庄严承诺,这是包括600多万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经历了150多年的漫长离别,香港终于重新跨进了祖国温暖的家门。 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维多利亚湾潮起潮落,洗去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风尘。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必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将以豪迈的姿态阔步迈向统一富强的新纪元。 1、下列对文中四处引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澳门马万祺“江山无限好,各族庆成功”的诗句,意在表明所有华人的喜庆之情和对为香港回归祖国立下不朽功勋的领袖们的深深敬意。 B.引用“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主人”的豪言,表达了中华民族对香港回归的满腔豪情和由衷喜悦。 C.江泽民“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一句,是中国政府、中国领导人对英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D.江泽民“有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创造香港美好的未来”一句,表达了对回归祖国怀抱之香港的美好前景的信念和展望。 2、下列对本文语言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元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两句,全由名词构成,犹如戏曲中的舞台提示,非常简洁,也很庄重,还凸显了这一时间、这一地点的历史性意义。 B.“81岁高龄的卓琳早早就叫人找来一张香港地图,看了一遍又一遍”,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她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能代表已故邓小平来港参加这一庄严仪式的欣慰。 C.“维多利亚湾潮起潮落,洗去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风尘”一句巧妙的地运用了借代和比喻的辞格。“维多利亚湾”借指香港,“历史风尘”比喻香港人民一个半世纪所蒙受的殖民统治的屈辱,形象而含蓄。 D.“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句式整齐,音韵铿锵,文字优美,感情真挚;但“瞬间”一词运用不当,如果改为“千秋万代”,那就锦上添花了。 3、品味“零点46秒,两面鲜艳的旗帜升到旗杆的顶端,雄壮的国歌结束了最后一个音符”一句,说说这里的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1、C(是对香港人民、对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2、D(“瞬间”没有用错,因为文章报道并强调的是中英两国政府顺利完成香港政权交接并举办隆重交接仪式的历史时刻,标题就是“历史将铭记这一刻”嘛) 3、因为这个时刻是一个庄严的历史时刻,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深刻含义:中英两国政府顺利完成香港政权交接,香港从此回归了祖国怀抱,中国从此全面收回了香港主权。(只说后两点也可)
本题解析:1、C(是对香港人民、对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2、D(“瞬间”没有用错,因为文章报道并强调的是中英两国政府顺利完成香港政权交接并举办隆重交接仪式的历史时刻,标题就是“历史将铭记这一刻”嘛) 3、品味主要语句的韵味,精确到“秒”显示了这一时间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最早的作品,如诗中有“年岁虽少”句;有的以诗中整体意象表达为远大志向为据,认为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有的认为是诗人任外交官出使齐国时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为枳”的说法);有的则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还有的认为该作品是诗人遭馋被疏、闲赋郢都时期作,或是早于晚年自沉之前所作。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在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中,我们也可看出王逸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小题1:《橘颂》的创作时间众说纷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各句对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B.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橘颂》的认识也存在模糊矛盾之处,这也深刻影响着后世。 C.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而各家对《橘颂》每句文义的理解又各不相同。 D.至今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 小题2: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条依据是(?) A.《橘颂》借鉴了《士冠辞》,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这并不能表明《橘颂》是屈原在行冠礼之后的抒怀之作。 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 C.从《橘颂》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屈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
|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的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B.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楚辞章句》对后世影响极大。
C.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完全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D.作者认为,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 (在文中没有“各家对《橘颂》每句文义的理解又各不相同”的信息,第2段中“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才是造成观点不同的一个原因。)
小题2:C (从“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中的“特别是”可以得出答案。)
小题3:D(A项错在“二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上。从原文看,作者认为是晚年之作,曹大中认为是屈原的绝笔;B项引用王逸的观点说明了众说纷纭原因之一是对屈原思想感情特点及发展变化把握不准,不够深入的地方,并非说王逸对后世的贡献;C项中根据文意,应是作者认为《橘颂》“可能”受了《士冠辞》的影响,而并非“确实”。从全文看,D项中作者对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因为文中有这些句子:“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共20分,共4小题)
电?影
⑴钱,钱,都是钱把乡情扯薄了。何山老爹喝着闷酒,忿忿地想。
⑵儿子何旺下晌勾来个放电影的,破天荒愣把银幕挂在自家院中,涎着脸子拿村子的喇叭喊:“村民们,今晚请到何旺院里看最新香港武打片儿《猎狐》,大人三块,小孩一块。”这声音像一股冷风,吹寒了靠山屯村民的心。村民们那鄙薄的目光,让何山老爹不寒而栗。
⑶“你给我拔啦,甭遭人恨!”何山老爹指着银幕声嘶力竭地喊,脑瓜门儿上青筋蹦起老高。
⑷“咋遭人恨,眼下搞市场经济,租片儿雇人放映,收费理所应当,俺这是开辟山村文化市场!”儿子噎得老子直翻白眼儿。
⑸为挡住院外的视线,何旺在院里拜了四方,银幕从东墙挪到西墙,那儿有棵老槐树好做遮挡。放映前,为招引观众,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杈上。
⑹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何山老爹醉意朦胧地走出堂屋。院中仅有的七八个村童仰着小脑瓜看电影。老爹很凄凉,为了何旺的刻薄,他无颜见村中父老,披了件黑衣趁夜色走上街。
⑺村街上极冷清,眼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村民们万人空巷挤在街筒子看电影的情形早已风儿一样在老爹记忆中飘散。老爹惆怅地望着失落的乡村。
⑻蓦然,老爹惊讶地抬头环视四周,四孔板垛、小拱桥、东河堤、西边小学屋顶埋伏着无数观影的乡亲。在老头看来,村民的目光恰似万箭穿心般地俯射向何宅。最让何山老爹刺痛心肺的是十几棵小树上,猴一般落着十几个村娃。他的心头一颤,不能让何家子孙把村娃逼得上树,这更坏了何家祖传的厚道!
⑼“娃儿,下吧,院里去看。”
⑽“俺不,你家何旺把门儿,俺没钱,不栽他手里!”
⑾“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⑿于是,一个黑影便猴似地溜下树来,奔向何家。两个、三个……七个、八个……,何山老爹换了二十块零钱,口干舌燥,醉醺醺地把“猴”们一个一个地劝下树来,奔向何宅。
⒀最后,何山老爹发现东头那棵老榆树上还有个黑影儿,他便一步三摇地朝榆树扑过去。他醉得很深。
⒁“娃儿,下吧,下吧,院里去瞅。”
⒂树上无声。
⒃“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⒄树上仍无声。何山老爹想,这准是村上的哑娃。
⒅“不下,爷就摇啦!”
⒆树上的黑影团缩在树冠里,固执地不肯动弹。何山老爹醉得很深,他想把哑娃吓下树来,就摇了树,不下,还摇……忽然,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杈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
⒇弥留之际,何山老爹断断续续地说:“哑娃摔了没,电影,让他进院瞅……电影……”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品开头写人物“喝着闷酒”,后文又不断强化他的“醉意”。酒,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B.第五段中的“音箱”,为情节发展到高潮部分作了铺垫,它使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作品通过村娃与老爹的对话,塑造了一群猴一般狡猾顽劣的孩子形象,自然有趣且生动传神。
D.“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一句,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交待了时间的推移。
E.小说通过传统的乡村民风对现代电影的抵触,说明文化艺术产品走进农村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小题2:阅读第⑺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根据文意,说说在何山老爹眼中,乡村缘何“失落”。(3分)
②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小题3: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何山老爹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4:在改革的背景下,该村不同的人对“电影”有着不同的表现。请分别概括村干部、何旺、村民的表现,并针对其中某一类人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1:①要点一:乡村文化精神生活的匮乏。要点二:群聚观影记忆的飘散。要点三:搞市场经济,钱把乡情扯薄了。要点四:为了赚钱不怕遭人恨,以何旺为代表的新一代的变化令老人感到凄凉。[评分标准:本小题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补充说明眼下村民看不上电影的原因;开启下文,“望着”这一动作为下文写何山老爹“环视四周”发现人们埋伏观影进而“资助”孩子们引线。
小题1:要点:①面对村中父老,要面子;②看重乡情,胜于金钱;③尽力助人,维护着祖传的厚道;④疼爱孩子,慈祥善良;⑤关心村人文化生活,有悲悯之心
小题1:人物表现概括示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年轻人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开辟山村文化市场。村民渴望看电影,却鄙薄何旺收费。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中“猴一般狡猾顽劣”定位不确,文中的村娃是何山老爹疼爱的对象而非作者讽刺、批评的对象;E项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村民抵触、不接受的不是电影,而是金钱把乡情扯薄了。
小题1:注意题干中的“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本小题2分。“承上启下”1分,“上下”承启的内容, 各1分。
小题1:本题4分。“要面子”“重乡情”“为人厚道”“爱孩子”“有悲悯之心”5个要点,答出一点给2分(上述关键词1分,结合作品1分),答出任意3点,即给4分。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本题6分。文内3分,三个要点各1分;延伸,个人观点明确、分析充分2分;语言表达,1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