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小题2:如何运用“实质等同”原则来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请分条概述。(限60字以内)(3分) 小题3:联系下面这两则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5分)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发布的2012年年度报告,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12年的1.7亿公顷,17年间增长了100倍。截至2012年底,全球已有59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转基因作物进口用于食品、饲料或种植。其中28个国家批准了25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选自《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 2013年9月7日,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发动20多名网友参加品尝转基因玉米的活动。方舟子认为:“品尝转基因玉米虽无科学研究价值,但有科普价值,应当创造条件让国人可以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此次活动引发网上热议,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立即转发微博:“转基因食品,你吃吗?你可以选择吃,我可以选择不吃。你可以说你懂科学,我有理由有权利质疑你所懂的到底科学不科学。”?(选自《搜狐健康网》2013年9月11日)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古装戏应弘扬主流价值观
古装题材电视剧《甄嬛传》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走高,夺得电视剧收视冠军。为探讨该类题材在历史观与价值观、艺术属性与娱乐功能之间的关系,给古装戏创作提供借鉴,日前光明日报文艺部举办了电视剧《甄嬛传》研讨会。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认为,题材本身有大小之分,但却无好坏之别。无论写重大历史事件还是写凡人小事,无论写帝王将相还是写嫔妃宫女,关键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有没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甄嬛传》和其他宫廷剧的区别在于:它无意于表现风流皇帝和俏丽佳人的绯闻艳史,而是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直面封建帝王生活的腐朽本质,揭示了在罪恶封建制度下人的异化。
“近来,各方人士对荧屏上‘后宫热’中的一些作品提出批评,根本目的不是要取消这类题材,而是要反对这类题材创作中低俗化倾向和违反创作规律的‘一窝蜂式’的跟风做法。”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说,那些大家批评的后宫戏要么“无视历史真实的基本要求,随意颠覆、编织重要历史人物的整体定位和相互关系”,要么“完全抛开对社会基本矛盾和当时历史主题的揭示,主要用后宫的情感波澜和权谋较量去揭示历史发展”,要么“无批判甚至以玩赏的态度去展示、美化后宫生活中的争风吃醋和权谋”。《甄嬛传》则完全不同于上述三者,它的主要人物都不是简单的欲望符号,而是被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把握。对于宫廷生活题材电视剧,从指导思想上讲,成败关键在于:创作者是用历史来解释后宫加权谋,还是用后宫加权谋来解释历史,是用先进文化感染人还是靠感官刺激加庸俗趣味赚取收视率。
中国视协副秘书长张彦民认为,在当前良莠不齐的古装宫廷戏格局中,《甄嬛传》是上乘之作,这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细节描绘、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其思想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该剧对于宫廷生活的刻画形神兼备,对封建皇权制度的批判鞭辟入里。《甄嬛传》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演绎了一个曲直有致的宫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间流露出对腐朽封建帝制的强烈控诉与批判。
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玉琴看来,《甄嬛传》极力将历史与艺术相协调,尊重历史规律,不走游戏戏说路线,注重对内涵的挖掘,显示出创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以及把握历史与艺术关系的能力和胆略。
《甄嬛传》通过对历史细节的锤炼,锻造出良好的美学品质。演员细腻的表演、考究的道具布景以及精良的音乐制作等都承载着创作者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与雅致的文化品位。
《甄嬛传》在各个频道播出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口碑,在屏幕上一片“宫廷戏”的乱象中,《甄嬛传》以其深刻的批判意义,为该类题材创作提供了借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面不属于专家对“后宫热”中某些作品的批评的一项是(3分)
A.这些作品无视历史真实的基本要求,随意颠覆、编织重要历史人物的整体定位和相互关系。
B.完全抛开对社会基本矛盾和当时历史主题的揭示,主要是用后宫的情感波澜和权谋较量去揭示历史发展。
C.无批判甚至以玩赏的态度去展示、美化后宫生活中的争风吃醋和权谋。
D.剧中主要人物都是简单的欲望符号,靠感官刺激加庸俗趣味赚取收视率。
小题2:《甄嬛传》博得观众和专家的认可,下面对其成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甄嬛传》的表现重点不是风流皇帝和俏丽佳人的绯闻艳史,而是揭示封建帝王生活的腐朽本质,以及在罪恶封建制度下人的异化。
B.《甄嬛传》用后宫加权谋来解释历史,它的主要人物都不是简单的欲望符号,而是被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把握。
C.《甄嬛传》拥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细节描绘、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拥有其思想内涵的深度和广度。
D.演员细腻的表演、考究的道具布景以及精良的音乐制作等都承载着创作者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与雅致的文化品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丁振海认为题材有大小之分,无好坏之别,重大历史事件还是凡人小事,都可以写,关键在于有没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B.李准认为人们对“后宫热”提出批评的根本目的是这类题材创作中存在“低俗化倾向和违反创作规律的‘一窝蜂式’的跟风做法”。
C.张彦民认为《甄嬛传》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演绎了一个曲直有致的宫廷故事,对宫廷生活的刻画形神兼备,对封建皇权制度的批判鞭辟入里。
D.刘玉琴认为《甄嬛传》将历史与艺术相协调,尊重历史规律,不走游戏戏说路线,注重对内涵的挖掘,显示出创作者把握历史与艺术关系的能力。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油,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只是由于古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方式将煤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将制取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32%、柴油21%、石蜡烃47%。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采出来的石油一样,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黏度、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春《煤是怎样变成油的?》)
小题1: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
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
D.“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
小题2: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气的几大条件。?
B.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C.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得到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47%的石蜡烃。?
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成油的过程。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B.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内煤炭生产量的增幅。?
C.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要的提质加工处理。?
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的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 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人心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 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成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选自《散文精选》,有删节)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 ,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其缘由何在?(6分)
小题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文章第⑥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能超过5个字。)(6分)
答:(1)??;(2)?;
(3)?
小题3:作者在第⑦段中描绘了昆仑山、 骑士、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7分)
小题4: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该怎样理解?(6分)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