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05 19:31: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小题1: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5分)
小题2:简要分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乱”有纷繁杂乱的意思。这里说雪落之纷纷扬扬明喻梅落之纷繁杂乱,又以目前梅落之纷繁杂乱暗指当下心绪之烦乱如麻;明写飘零的梅花刚拂去又满身,暗写满怀的离愁想克制却无法阻遏。词人在此通过极富画面感的描写创设了一个情景合一的深婉境界,从而将离人柔肠寸断的内心悲痛既形象又含蓄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动容又启人遐思。
小题2:比喻,复叠和层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叠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乱”在句中的意思;②看“乱”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乱”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砌,就是台阶。这两句极力写出撩乱情怀的景物,景物写得越突出,情绪就得以更饱满的体现。台阶下落满点点梅花,零乱似雪,落在人身上,拂去一身又来一身,这岂不是诗人愁苦心情的体现吗?旧愁未去,又添新愁,诗人国际即在沦亡之睫,作为一国之君,又想到兄弟长留异乡,怎不叫人心乱如麻,偏这梅花不解人意,撩拨人的无名愁思。
小题2:此题要首先答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具体的词句分析。由“离恨”如“春草”可得出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更行”、更远”、“还生”可得出运用了复叠和层递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可将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答出来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诗后两题。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①微醉。
[注]①武陵: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小题1:这是一首咏物词,从词中典故可知,词中写的是哪种事物?就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进行鉴赏。(5分)
小题2:结合全词,说说词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追求。(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1分)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的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2分),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2分)
小题2: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3分)借“武陵人”的典故,赞陶渊明的高洁,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隐逸之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较为简单。“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第二问首先要答出所用的手法,然后加以分析,并写出其表达效果。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小题2:试题分析: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她的《卜算子》词,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句,正可诠释此意。孙麟趾《词迳》云:“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4分)
黄州①道中
张养浩②
濯足常思万里流,几年尘迹意悠悠。
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
落日断鸿天外路,西风长笛水边楼。
梦回已悟人间世,犹向邯郸③话旧游。
[注]①黄州,地名,元朝为黄州路,今属湖北省。②张养浩: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兼擅诗、文。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先后担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历经宦海风波。③沈既济《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有所悟。后世称之为“黄粱梦”或“邯郸梦”。
请结合诗句分析全诗蕴涵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通过濯足、断鸿等处,抒发了诗人因多年为官,仕途坎坷,万里飘零,而自然生发出对乡土的怀念之情(2分);通过黄粱一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虽然看清官场险恶,希望回归田园,但功业未竟,道义未行,欲退不甘,还是无可奈何地留在官场的矛盾痛苦的心情(2分)。


本题解析:分析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要在整体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来分析,首联关键词:濯足、几年尘迹,表现了诗人多年为官的坎坷经历;颔联和颈联关键词:黄叶、秋、闲云、断鸿等,渲染的是凄凉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思家的心情;尾联借用典故“黄粱梦”来抒写自己欲退不能的矛盾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其他题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
(1)??,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苏轼《赤壁赋》)
(2)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4)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此予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参考答案:(6分)(1)逝者如斯?而卒莫消长也。?(2)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本题解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逝”“卒”“繁”“霜”“孰”等。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古剑
清·高鹗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格,将古剑比作“秋水”和“老龙”,分别写出了古剑出鞘时如秋水般明净的光芒,有如龙吟般跃跃欲试的剑声。(意对即可)
2、诗人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前两句中的“谁明”二字则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古剑不能为世所用;后两句则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以“龙吟”写剑声,写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