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11-05 19:31: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小题1: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物的哲理小诗,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清晰的理性思辨力,因为这里面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B.诗人以简短的诗节构筑全篇,其中前六句从正面描述镜子的特征,后面八句则写镜子的遭遇。
C.在诗人的目光里,镜子是很一般的物象,因此对镜子本身无需多费笔墨。
D.有人从镜子身上找见了自己的美丽,从而喜欢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视自己,躲避着自己的丑陋,甚至恼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

小题2:下列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是复杂的,镜子也许太天真了,但它却是认真的,一丝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丑。
B.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具象物了,而是人类普遍认知的一个抽象物。
C.诗人透过意象表层的“一个平面”,看到了其“深不可测”的本质,并且将意象提升到人类认知的普遍高度,使理性获得了超越。事实上,每个人都能从“镜子”身上照见自己的所作所为,看到自己的灵魂。
D.《镜子》一诗凝结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可谓匠心独具。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小题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分)
【小题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3、阅读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子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小题1:首联和颔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小题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写出“早寒”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的第二、三联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
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幽人独立瞰长淮。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
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
【注】:①龟山:在江苏盱眙县,作者此时仕宦于淮南。②洞庭湖:作者是湖南人,家在洞庭湖边。③烟蓑伴:指渔翁一类的朋友。
小题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词的上下阕分别描绘出怎样的景色?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